,好得更快。”老周按法子做,一个月后,风湿痹痛竟全好了,还能跟着李伯去山里砍柴,扛着半捆松木回来,脸不红气不喘。
村里的其他人见老周好了,也纷纷来求壮骨酒。有腰扭伤的后生,喝了三天就不疼了,能下田插秧;有产后怕冷的妇人,喝了半个月,手脚也暖和了,能抱着孩子在院里晒太阳。华佗特意叮嘱妇人:“你们产后气血虚,酒要减半喝,还得加些红枣煮水——红枣属土,能补气血,避免药酒的温燥伤了脾胃。”他把这些病案都记在《青囊经》的草稿上,用炭笔写道:“壮骨酒,以仙灵脾、杜仲、牛膝、五加皮用秦岭雪水浸泡百日而成。火(仙灵脾)补阳,木(杜仲)强筋,土(牛膝)固肾,金(五加皮)通络,水(雪水)滋阴,五行相生,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产后阳虚,效佳。”字迹虽有些潦草,却满是实践的温度。
第六卷童稚遗尿施妙法,春生调阳助安康
春分过后,秦岭的草木长得更盛了,仙灵脾的叶片舒展着,在阳光下泛着深绿的光。村里的张嫂抱着五岁的儿子小石头,急急忙忙地来找华佗。小石头穿着打补丁的棉袄,小脸蜡黄,缩在母亲怀里,眼神怯生生的。“先生,您快看看小石头吧!”张嫂的声音带着哭腔,“他每天夜里都遗尿,换好几块尿布都不够,我带他去镇上看郎中,喝了不少汤药都没好,再这样下去,孩子都要被人笑话了。”
华佗让小石头坐在膝上,摸了摸他的脉——脉象细弱无力,像春日刚冒头的溪流,滞涩难行;又看了看他的舌头,舌淡苔白,连嘴唇都是浅粉色的。“张嫂,你别着急,”华佗的声音放得轻柔,“石头这是肾阳不足,膀胱失约。孩子的肾阳还没长全,像没添够柴的火,没法‘守住’膀胱里的水,所以才会遗尿。春生时节阳气生发,正好帮他补补阳,不出半个月就能好。”
他走到药筐边,取出三钱新鲜的仙灵脾嫩叶——叶片鲜嫩,掐断后渗出乳白色的汁液,带着淡淡的苦甘味。又取了三钱益智仁,颗粒饱满,泛着浅棕色的光。“仙灵脾性温,能补肾阳,像给孩子的肾添了柴;益智仁性温,味辛,能温肾固涩,像给膀胱的‘门’加了道栓,能拦住水不往外漏。”他把草药递给张嫂,详细嘱咐用法,“你把它们一起煮水,水开后转小火煮一刻钟,每天早上给石头喝一碗,别在晚上喝,免得夜里尿更多。煮过的药渣别扔,再煮水泡脚,能暖身子,助阳气生发。”
张嫂半信半疑地回了家,按方子给小石头煮药。药汤泛着浅褐色,带着淡淡的药香,小石头起初不肯喝,张嫂哄着说“喝了能不尿床,就能和小伙伴一起玩了”,孩子才皱着眉头喝了半碗。没想到才喝了七天,小石头尿床的次数就从每晚两次减到一次;喝到第十天,居然一夜没尿床,早上起来还自己喊着要换衣服。
张嫂高兴得不得了,特意做了一笼白面馒头送给华佗——馒头蒸得松软,还印着简单的花纹。“先生,真是太谢谢你了!”她拉着小石头的手,让孩子给华佗鞠躬,“石头现在每天早上都自己喊着要喝‘草水’,再也不用我半夜起来换尿布了!”
华佗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又教张嫂观察孩子的舌苔:“要是舌苔变红润了,说明阳气补上来了;要是孩子手脚暖和了,精神也好了,能跑能跳了,就说明药起效了。春生时节,别让孩子吃太多生冷的东西,比如冰果、凉水,伤了阳气,容易复发。可以多给孩子吃些小米粥、蒸鸡蛋,补补脾胃,脾胃好了,阳气才能更好地生发。”
村里的老秀才听说了,把这个方子抄下来,贴在村口的石碑上,还编了个口诀教给村民:“孩童遗尿不用愁,仙灵益智煮水求,晨喝一碗暖肾脾,夜里安睡不湿透。”村民们跟着念,谁家孩子有遗尿的毛病,都来请教华佗,他从不推辞,一一指导,还根据孩子的体质调整用量——体质弱的加些山药健脾,让阳气有“根”;湿气重的加些茯苓祛湿,不让湿气困着膀胱。
这些调整,都源于他对“春生”节气的理解:春日阳气初升,孩童脏腑娇嫩,用药需温和,既要补阳,又不能伤阴,还要兼顾脾胃,才能让阳气顺利生发,不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