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阳盛;又因叶片形似豆叶,“藿”在古文中指豆叶,故取名“淫羊藿”。他在竹简上写下这个名字,又觉得有些不雅,便在旁边注上:“亦名仙灵脾,以其能补仙骨,益灵气,故名。”——“仙灵脾”这个雅称,便由此而来。
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使用淫羊藿,陶弘景还详细记录了它的配伍禁忌和用法用量:“与附子、肉桂同用,增温阳之力;与熟地黄、山茱萸同用,阴中求阳;与天花粉、麦冬同用,阳中求阴。忌与石膏、知母等寒凉药同用,恐伤阳气。用量三钱至五钱,煎汤或泡酒,外用可捣敷。”他还特别提到,采摘时要“春采叶,夏采枝,秋采根”,因为春天叶盛,阳气初升;夏天枝壮,阳气旺盛;秋天根实,阳气内敛,这正是“秋收冬藏”的自然道法,按季节采摘,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效。
一日,他的弟子从建康来探望他,看到竹简上的记录,惊讶地说:“师父,这淫羊藿从未见于古籍,您竟能从民间寻得,还验证出这么多功效,真是了不起!”陶弘景却摇头道:“不是我了不起,是民间的百姓了不起。这药是百姓在生活中发现的,是他们用一次次的实践,验证了它的功效。我不过是把这些口传的知识,整理成文字罢了。”他顿了顿,又说:“医道无止境,文献记载的,只是冰山一角;民间流传的,才是深海宝藏。若想学好中医,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向百姓学习,向自然学习。”
弟子听了,深受启发,便留在茅山,跟着陶弘景一起研究淫羊藿。他们又做了许多试验,验证了淫羊藿与其他草药的配伍效果,还发现了它的新功效——比如治妇人宫寒不孕,用淫羊藿与艾叶、当归同煎,效果显着。这些新的发现,都被陶弘景一一记录在竹简上,为《本草经集注》的编撰,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此时,窗外的茅山已进入初夏,漫山的草木长得郁郁葱葱,淫羊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像一片片绿色的玉。陶弘景望着窗外,心中感慨:这小小的草药,藏着天地的阴阳之道,藏着百姓的生活智慧,若能让它造福更多人,便是他作为医者最大的心愿。而这上卷的记录,不过是个开始,接下来,他还要继续探索淫羊藿的更多奥秘,让这味“仙灵脾”,在中医的长河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