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写成报告,发表在《中医杂志》上,“建泽泻”的名字,第一次走出了闽北。
第七回非遗认证古法入典耀荣光
1990年代的吉阳镇,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轮作的田里长满了杂草,“三洗三晒”的竹匾在墙角积了灰。周保根的儿子周福生,在深圳的电子厂打工,每次打电话回家,都听父亲叹:“再没人学,手艺就断了。”
转折出现在2005年。南平市启动非遗普查,文化馆的小李听说了吉阳泽泻的故事,踩着自行车在田埂上转了半个月。她看到周福生的媳妇用洗衣机脱水代替日晒,急得直跺脚:“这哪行?‘三洗三晒’的魂就在‘天工’上,机器能脱水,脱不了地脉啊!”
周福生被小李说动,辞了工回村。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父亲请出来,重新办起“轮作学堂”。老人们在课堂上讲口诀,年轻人用手机拍视频;吴月娥的孙女吴敏,把“三洗三晒”的步骤编成顺口溜,在抖音上直播,没想到吸引了几十万粉丝:“原来中药炮制这么讲究!”
2010年,“吉阳泽泻种植与炮制技艺”申报南平市非遗。评审那天,周福生带着专家去看轮作田:水稻的绿、泽泻的碧、油菜的黄,在田垄间铺成三色锦缎;吴敏演示“三洗三晒”,建溪的活水、正午的日头、井里的月光,每一步都透着古法的严谨。专家们看着断面泛着粉光的泽泻,又翻了翻民国时的炮制账本,当场拍板:“这是活态的农耕智慧,该保护!”
更让人振奋的是2015年,《中国药典》修订时,收录了“建泽泻”的标准工艺,特别注明“表皮留微量泥土,经三洗三晒炮制者为佳”。周福生拿着新版药典,手指抚过“建泽泻”三个字,忽然想起爷爷周德明在山洞里说的话:“手艺炸不烂。”——那些藏在竹匾里、田埂上的智慧,终于被写进了国家的法典。
非遗认证和药典收录,让吉阳泽泻的身价翻了番。合作社的订单排到了半年后,药农们种一亩泽泻的收入,比得上三亩普通水稻。周福生在村里盖了“四宝文化馆”,墙上挂着《轮作要诀》的复刻本,玻璃柜里摆着“三洗三晒”的竹匾和新版药典,游客们看着这些老物件,听着周家人的故事,忽然懂了:所谓非遗,不过是一代代人把日子过成了传奇。
第八回四宝新篇古今共生向未来
2020年代的吉阳镇,早已不是当年的小山村。高速公路通到了村口,电商直播间搬进了田埂,“吉阳四宝”成了网红产品,但轮作的田里,依旧是水稻、泽泻、油菜轮流坐庄;吴敏的炮制坊里,建溪的水、天上的日头、井里的月,还是“三洗三晒”的主角。
周福生的儿子周吉阳,留学归来后带回了新想法。他给轮作田装上物联网设备,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实时传到手机上,但下种、收割仍按老规矩:“科技是工具,不能替土地做决定。”他还搞起“认养农业”,城里人选一块田,远程看水稻变泽泻、泽泻变油菜,秋收时收到带着泥星子的泽泻,“就像拥有了一块吉阳的地”。
“四宝”的产业链越拉越长。泽泻不仅入药,还被做成养生茶;莲子酿成了酒;仙人草冻加了益生菌,成了年轻人的奶茶配料;水蕹菜做成脱水蔬菜,出口到东南亚。镇上的“四宝宴”成了招牌,一道“泽泻莲子炖水鸭”,用的是轮作田里的泽泻和荷塘里的莲子,食客们说:“这汤里有吉阳的山水味。”
生态旅游也火了起来。春天,游客踩着木栈道看水稻插秧;秋天,跟着药农采泽泻,体验“三洗三晒”;冬天,在油菜田里打卡拍照。周吉阳还复原了“四宝节”的老习俗,增加了“炮制技艺大赛”,老人们看着年轻人在竹匾前较劲,笑得皱纹里都淌着蜜。
有个患湿热体质的白领,喝了三个月吉阳泽泻茶,多年的湿疹竟好了。她特意来吉阳道谢,看到轮作田里的泽泻长得生机勃勃,忽然明白:“这哪是喝茶,是喝着吉阳的水土和气啊。”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建泽泻”的名声,从药铺传到了寻常百姓家。
2023年,吉阳泽泻种植基地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园”。联合国粮农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