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未及润肺之效,莱阳这沙参,竟有此奇功!”他细究药性,发现莱阳沙参味甘(补阴)、性微寒(清热),恰合“肺喜润恶燥”之性,遂在《莱阳医案》中写下:“莱阳沙参,色白入肺,甘寒润燥,治阴虚燥咳第一品,胜南北沙参多矣。”
这是莱阳沙参药效首见文字记载。沙翁的后人见了,将医案与祖传的种法抄在一起,藏在樟木箱里。沙玉仙子见墨香混着沙参的清芬,在莱阳的月光里流淌,便知这草木的灵性,已从田垄间的实践,走进了医家的典籍。
第四回辨质分级定标准沙参初显王者相
随着沙参声名渐起,周边州县也有人来贩卖“莱阳沙参”,可药效却差得远。沙翁的孙子沙承祖,是个认死理的后生,他带着村民比对:莱阳沙参根条长盈尺,上粗下细如鸡腿,断面雪白,中心有细密的“菊花纹”;外地沙参根短多分叉,断面泛黄,嚼之有渣。
“咱莱阳的沙,是昆嵛山的风化岩碎成的,带着金气;水是墨水河的泉,带着木气;土是黄海淤出的,带着火气。”沙承祖在沙参交易市集立了块石碑,刻下“三辨法”:“一辨产地(莱阳沙壤为上),二辨形色(白润鸡腿形为上),三辨断面(菊花纹者为上)。”他还按品质分级:顶级者供医者入药,次级者百姓日常炖汤,最次者也能晒成参干,泡水治喉痛。
有一年,山东巡抚得了肺痨,久治不愈,听闻莱阳沙参神效,差人来购。沙承祖选了顶级沙参,配着莱阳梨炖成膏,巡抚服用月余,竟好了大半。巡抚上书朝廷,盛赞“莱阳沙参甲于天下”,这便是《莱阳县志》“甲于天下,为药肆上品”的由来。从此,莱阳沙参成了胶东名片,沙田间的草,渐渐有了“王者”的气象。
(上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