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黑漆漆的烂泥和漂浮的枯草。
“杀!”霍去病一声令下,汉军士兵冲进迷魂阵,将来不及逃跑的胡巫尽数擒获。狐鹿姑在远处看着自己的阵被破,气得哇哇大叫,却不敢上前,只能带着残余的部众,往更北的戈壁逃去。
打扫战场时,士兵们在胡巫的帐篷里搜出了不少奇怪的东西:装着人骨的陶罐、画着符咒的兽皮、还有几株干枯的毒草。李老头拿起毒草闻了闻,皱眉道:“这是‘曼陀罗’,性毒,能让人产生幻觉。幸好咱们有麻黄,它的辛烈之气能开窍醒神,正好克这迷魂草。”
陈武在一旁笑道:“看来这草药之间,也有相生相克的道理。咱们的麻黄,就是胡巫毒草的克星!”
霍去病望着被风吹散的烟,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这麻黄,不仅能治病、破阵,或许还能成为汉军的“守护神”。他让人将剩余的麻黄粉分发给各营,让士兵们随身携带,遇到不明的烟瘴,就点燃一些,既能醒神,又能防备胡巫的妖法。
此事传开后,匈奴人更是对汉军敬畏不已。他们不知道麻黄是什么,只当汉军有“通天的神力”,连风沙、毒草都能被汉军制服。草原上渐渐流传起一首歌谣:“汉家兵,带霹雳,呼吸间,鬼神避,胡儿见了魂飞散,不敢再渡漠北溪。”
第八回功成还朝草载史册
漠北之战大胜,霍去病班师回朝。临行前,他让人采了许多麻黄种子,装在特制的皮囊里,又让李老头把麻黄的用法、配伍写成竹简,小心地收好。
大军行至雁门关时,遇到了前来迎接的卫青。两位将军在关下相见,卫青看着霍去病带回的麻黄种子和竹简,笑道:“你不仅带回了战功,还带回了漠北的宝贝。”
“舅舅说的是。”霍去病将竹简递给卫青,“这麻黄的用处,比咱们想的还多。李军医说,它能治风寒、平喘、祛湿,还能开窍醒神,若是带回中原,种在药圃里,能救不少百姓。”
卫青翻看着竹简,上面详细记载了麻黄的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炮制方法、配伍禁忌,甚至还有几则用麻黄治病的案例。“好,好!”卫青连连点头,“这些都是宝贝,要交给太医令,让天下的医者都学学。”
回到长安,汉武帝亲自出城迎接。当霍去病献上麻黄种子和竹简时,汉武帝好奇地拿起一株麻黄,闻了闻,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这草好烈的性子!”
霍去病将漠北用麻黄治病、破敌的故事讲了一遍,汉武帝听得眉开眼笑:“好!好一个漠北霹雳草!它立了这么大的功,朕要给它记上一笔!”他当即下令,在皇家药圃里开辟一块地,专门种植麻黄,又让太医令整理李老头的竹简,将麻黄的用法编入《神农本草经》的续篇。
不久后,长安城的药铺里,开始出现麻黄的身影。医者们用它治疗风寒感冒、咳喘不止,效果显着。有人按照李老头的方子,用麻黄配附子、干姜治疗寒湿痹症,也很管用。百姓们不知道这草来自漠北,只当是新发现的神草,纷纷称赞汉武帝的仁德,连远方的草木都能为百姓造福。
陈武后来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后,他没有忘记麻黄的好处,将麻黄的种子分给乡亲们,教他们在山坡上种植。李老头则留在太医院,继续研究麻黄的药性,他发现麻黄不仅能外用、内服,还能和其他草药配伍,治疗更多的疾病。
许多年后,霍去病和卫青都已作古,但麻黄的故事却在民间流传下来。《汉书》在记载漠北之战时,特意提到了“汉军燃药烟,胡虏咳喘不能战”,虽然没有明说这“药烟”就是麻黄,但那些从漠北回来的老兵,在给儿孙讲故事时,总会提到那株红茎的草:“它长在戈壁上,不怕风沙,不怕严寒,就像咱们汉军的性子。用它治病,药到病除;用它打仗,所向披靡……”
结语
下卷四回,述的是麻黄从军中救命草,变为克敌制胜法宝的历程。霍去病继承卫青的智慧,将麻黄的用途从治病拓展到军事:制烟雷破敌阵,配附子驱寒湿,克毒草醒迷魂。这株生于漠北的野草,在战火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不仅见证了汉军的赫赫战功,更将“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