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香囊里,除了艾草、菖蒲,必放几片川芎叶,说:“这香能避瘴气,防中暑。”川芎叶的辛香,在湿热的梅雨季里,像一缕清风,驱散浊气,护佑安康。
蜀地的姑娘出嫁,嫁妆里总有一包“蜀芎”,是母亲从地窖里翻出来的陈年老芎,用红布包着,说:“带着它,生娃不痛,月子不晕,这是咱蜀地女人的福气。”这包川芎,藏着母亲的牵挂,也藏着“蜀芎护佑”的信念。
有个云游的僧人,在蜀地住了三年,临走时不要金银,只要一捧蜀地的芎籽。他说:“贫僧走遍天下,从未见过一种草木,能与一方水土、一方人如此相融。蜀芎的香里,有蜀地的魂。”他把芎籽带到江南的寺庙,种在禅房外,长出的川芎虽不如蜀地的有穹窿纹,却也带着淡淡的辛香,僧人们用它泡茶,说“喝了能醒禅心,像蜀地的风,吹得人灵台清明”。
秦老汉看着自家药圃里的川芎,年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忽然明白:蜀地的道地,不止在土壤气候,更在蜀人的心里。他们懂它的性,惜它的味,把它种进地里,也种进日子里,这才有了“真芎须向蜀中捎”的底气,有了那份藏在辛香里的地域自豪感。而这一切,都在等着一个叫赵瑾叔的诗人,用两句诗,道破这千年的缘分。
(上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