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乃燥邪化火,上扰清空,兼之肺金不宣,气血不畅所致。”
他想起祖父藏在樟木箱里的一束当归,那是去年秋天采的,根茎粗壮,断面黄白,带着浓郁的甘辛气。祖父说:“当归甘温,补血活血,能‘润秋燥,通血脉’,与川芎相配,一血一气,一补一散,正合‘气血同源’之理。”
阿芎取来当归,与新采的川芎根同用:川芎辛温行气,当归甘温补血,两者“相须”为用,既能活血通经,又能润燥止痛。他又加入润肺的川贝母、生津的麦冬,让药汤在行气活血的同时,兼能滋阴润燥。
村西的李伯咳得最凶,痰中带血,头痛如裂,喝了这“芎归贝母汤”,次日便觉咽喉滋润了许多,咳嗽减轻,头痛也缓了。他拉着阿芎的手说:“这汤喝着不苦,反倒有点回甘,比你春夏煮的药汤更润口。”阿芎笑道:“秋燥当润,药也得随季节变性子。川芎行气,若单用恐伤津液,加当归补血润燥,川贝、麦冬滋阴,才不会违了‘秋收’养收之道。”
此时,山外的一位游方郎中路过药坞村,见村民用川芎配伍治病,颇为惊讶:“此药名川芎,《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你们竟能用来治脾胃湿困、秋燥咳嗽?”阿芎将村人口传的用法与郎中交流,郎中感叹:“古籍所载,不过是草木功效的一角,真正的智慧,藏在这山间田野的实践里啊!”
第八回冬藏固本养元气芎苗代代传薪火
北风起,大雪飘,药坞村进入了“冬藏”的时节。芎苗的茎叶早已枯萎,只留下根部在地下积蓄力量,等待来年春天的萌发。阿芎知道,此时人体也需“藏精固本”,若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他按照祖父的法子,将秋天采挖的川芎根与当归、熟地、白芍一起,泡在自家酿的米酒里,制成“四物汤酒”。每日让村人温饮一小杯,能补血活血,滋养肝肾,为来年春天的生发积蓄元气。这酒色如琥珀,入口甘辛,带着草木的醇厚,喝下去暖暖地流到丹田,让人在寒冬里也觉得浑身有劲。
有位常年畏寒的妇人,喝了一个冬天的四物汤酒,开春后竟不再手脚冰凉,连多年的痛经也好了。她逢人便说:“阿芎的药酒,比棉袄还管用!”阿芎听了,只是笑笑:“这不是我的功劳,是草木顺应天时的馈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跟着天地走,药跟着节气变,自然能康健。”
这年冬天,阿芎将自己一年来的实践记录在祖父留下的旧账本上:春用芎叶治风头痛,夏用芎根配白术、干姜治寒湿困脾,秋用芎归贝母治燥咳头痛,冬用川芎泡药酒固本。他还画下了川芎的形态,记下了不同时节的药性变化,虽无华丽辞藻,却字字真切。
邻村的老秀才来看了,惊叹道:“你这册子,虽不如《本草纲目》详尽,却比书本更鲜活!张镃有诗‘芎叶煮汤胜茗碗’,说的不就是你这春日常用的芎叶汤吗?可见古今智慧,殊途同归。”阿芎闻言,方知自己日日所用的草木,早已被古人写入诗中,心中更觉亲切。
开春后,阿芎在药圃里种下了新的芎苗,他像祖父当年教他那样,给村里的孩童讲川芎的性子:“这草春生叶,夏长茎,秋收根,冬藏精,顺应阴阳五行,合于五运六气。它辛温入肝,能行气活血,配伍得当,可治四季诸疾……”孩童们围着芎苗,听得入神,眼里闪烁着对草木的好奇。
结语
药坞村的川芎故事,不过是华夏草木济世的一个缩影。从春叶到秋根,从单用到配伍,阿芎与村民们用口传心授的实践,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真谛:草木有灵性,顺应天时则功显;医道有至理,源于生活则弥坚。文献记载如星光,照亮前路;民间实践似大地,孕育生机。两者相融,方显中医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
赞诗
天目山下药坞春,芎苗破土蕴灵根。
春驱风痛汤初沸,夏化湿邪配伍神。
秋润燥咳芎归合,冬藏元气酒浆醇。
千年口传皆真意,草木无言济万民。
尾章
岁月流转,药坞村的川芎依旧岁岁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