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芎,放了三年,断面的菊花心还没散,掰一块泡在酒里,一夜就出琥珀色;若用陕南芎,泡出来是浑浊的黄,这就是'穹窿'与'虚浮'的区别。\"他指着蜀芎顶端的隆起,\"这'穹窿'是气足的象,能引药上行,治巅顶头痛最灵,别处芎顶是平的,气到不了那么高。\"
药商被说动了,买了十斤蜀芎,临走时嘟囔:\"难怪江南的药铺都要蜀芎,原来真有讲究。\"王老汉收了钱,给赵瑾叔递过个竹筒:\"先生尝尝咱的芎茶,用新采的苗叶炒的。\"茶汤琥珀色,入口微辛,咽下去却有回甘,像带着股气从喉咙直冲到眉心,赵瑾叔闭目喟叹:\"这才是故乡的味,比江南的龙井多了份筋骨。\"
旁边有个挑着担子的游医,听见这话接茬:\"前年在苏州,见个妇人头痛欲裂,用了三副陕南芎都没用,后来托人从蜀地捎了真芎,加了细辛煎服,一剂就轻了。那妇人说,蜀芎的香里有股'劲儿',能钻透天灵盖,别处的芎只有'味儿',飘在表面不顶事。\"赵瑾叔闻言,提笔在随身携带的笺纸上写下:\"蜀芎穹窿气自昂,一香能透九回肠。他乡纵有相似品,终隔岷山与锦江。\"
第三回:忆故园采芎事,念先人手泽长
赵瑾叔的书房,在成都府东门的老巷里。窗台上摆着个旧陶罐,里面插着几株风干的川芎花,蓝紫色的花瓣虽已褪成浅灰,凑近闻,仍有缕若有若无的香,那是他十岁时,祖父带他在青城山下采的。
\"真芎要在白露挖,\"祖父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那时的根,把夏的阳、秋的清都攒在里头了。挖的时候,要用竹刀,不能用铁器,铁器会败了它的气。\"赵瑾叔摸着陶罐上的裂纹,那是祖父传给他的,当年就用这罐腌过川芎根,说是\"能存住蜀地的暖\"。
他七岁那年,生了场急病,头痛得直打滚,请来的郎中开了方子,用的是外地川芎,吃了三天毫无起色。祖父连夜进山,踩着露水挖了新鲜的蜀芎,回来用瓦罐炖了,汤里加了点红糖。药香飘满院子时,他竟不闹了,乖乖喝了半碗,次日头痛就消了。祖父摸着他的头说:\"咱蜀地的芎,认亲,知道是自家人,肯使劲。\"
后来祖父去世,临终前把那把竹刀交给了他,刀身上刻着\"蜀地真芎,气通穹窿\"八个小字。赵瑾叔如今每次去药市,都带着这把刀,遇见可疑的川芎,就用刀轻轻刮一下表皮,真芎的断面会渗出细密的油珠,假的则干涩发灰。有次一个药贩想用湖北芎冒充蜀芎,被他一刀刮出破绽,红着脸承认:\"蜀芎的油珠像眼泪,黏在刀上甩不掉,别处的芎,刮了就像没刮似的。\"
书房的墙上,挂着幅祖父手绘的《川芎种植图》,上面标着\"清明育苗,谷雨移栽,处暑施肥,白露采收\",每个节气旁都写着诀窍,比如\"移栽时要朝岷江方向斜插,根须才懂得顺水行气\"。赵瑾叔常对着图发呆,想起祖父在田里教他辨认芎苗:\"你看这叶背,有层细细的白霜,像撒了层粉,别处的芎叶背是光的,那是没吸够青城山的雾。\"
此刻,他翻开祖父留下的药书,在\"川芎\"条目下,祖父用朱笔写着:\"蜀地之芎,得岷江水之润,青城雾之清,故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非他乡所能仿。吾辈蜀人,当惜此灵草,勿以假乱真,坏其名声。\"墨迹已有些褪色,却像枚图章,盖在赵瑾叔心上——这不仅是药草的真伪,更是故乡的脸面。
第四回:客居者怀芎香,寄故园尺素长
夏至的江南,黄梅雨下得人发闷。赵瑾叔客居苏州的客栈里,案头摆着封刚拆开的家书,信里夹着片干川芎叶,是王老汉托人捎来的。他把叶片凑近鼻尖,那股熟悉的辛香像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江南的湿闷,眼前竟浮现出青城山下的烟雨田畴,药农们弯腰移栽的身影在雾里若隐若现。
同住客栈的,有个患头风病的老秀才,见他对着片枯叶出神,忍不住问:\"赵兄这是何物?闻着倒提神。\"赵瑾叔递过叶片:\"这是敝乡的川芎叶,能治头痛。先生若不嫌弃,我给您配个方子。\"他从行囊里取出个小锡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