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约莫三个时辰,他们来到一片开阔的山谷,谷中有一潭清泉,泉水清澈见底,周围长满了苔藓。泉边有一棵千年古枫,树干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树根盘虬卧龙,深深扎进泥土里。
“这棵枫树有灵性,”云岫走到枫树下,轻声道,“说不定有猪苓。”她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树根旁的腐叶,果然看到几株猪苓,青黑如墨,个头比之前采的大得多,最大的那株足有拳头大小,断面雪白,隐隐透着玉般的光泽。
云岫又惊又喜,正要动手挖掘,忽然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小姑娘,且慢。”她抬头一看,只见泉边的石头上坐着一位老者,须发皆白,穿着粗布衣裳,手里拄着一根枫木拐杖,眼神清亮如泉。
“老丈您好,”云岫连忙行礼,“我们村里闹疫病,急需猪苓治病,想采几株回去。”老者微微一笑:“我是这终南山的守山神,这谷里的草木,都归我管。你要采猪苓,我不拦你,但你得告诉我,为何采它?”
云岫道:“猪苓能利水道,去湿邪,治湿温、淋症,是救命的药。”老者又问:“那你知道,猪苓为何能利水吗?”云岫想了想,道:“《神农本草经》说它‘利水道’,我祖父说,是因为它得枫根之精,禀寒水之气,能通膀胱气化。”
老者点点头:“说得不错。但还有一层,你可知晓?”他指着那株大猪苓道:“这猪苓生于枫根,吸泉之精,聚雾之灵,其性虽淡,却能引湿邪顺流而去,就像这泉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破岩。它利水而不伤阴,是因为它知‘进退’,取湿而留精,这便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苏先生在一旁拱手道:“老丈所言,暗合医理。《本草》言简意赅,需得如此阐释,方能见其深意。”老者看向苏先生:“你是读书人?倒也懂些医道。”苏先生笑道:“略知皮毛,不及这位云岫姑娘。”
老者对云岫道:“你采药有敬心,留根护苗,我便赠你这株大猪苓,再告诉你一个去处,那里有一片猪苓,足够你村里治病用了。但你要记住,采之有度,用之有节,每年只采三成,留七成给山林,否则,这猪苓便再也长不出来了。”
云岫连忙应下,按照老者的指点,小心地采了那株大猪苓和周围几株中等大小的,每采一株,都留下半截老根,又撒了些带来的谷物。老者满意地点点头,指着山谷深处道:“往那里走三里,有片腐殖土,融入古枫之中,不见了踪影。
云岫和苏先生又惊又喜,朝着老者指的方向走去,果然在一片腐殖土下找到许多猪苓,大小不一,都长得很健壮。他们按老者的吩咐,只采了三成,留下七成,又在采过的地方盖上腐叶,才背着猪苓往回走。
路上,苏先生感慨道:“今日才知,《本草》中的每一个字,都藏着天地的智慧。那老者说猪苓‘知进退’,不正是‘利水道’的深层含义吗?利水而不耗阴,便是‘进’能去湿,‘退’能保阴。”
云岫也道:“是啊,采药不仅是寻药,更是领悟草木与天地的相处之道。那‘十次上山九次空’的歌谣,说的不仅是采药的艰辛,更是告诉我们,草木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强求不得。”
回到药碾子村,云岫把猪苓交给秦伯,说了遇山神的事。秦伯叹道:“山神显灵,是护着咱们呢。”他用新采的猪苓配药,分发给患病的村民,湿温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赵五病好后,把剩下的猪苓全交给了秦伯,又去山里补种了许多枫树苗。他对云岫和秦伯说:“我以前糊涂,只想着银子,忘了采药人的本分。从今往后,我再也不贪了,跟着你们学认药、采药,做个有良心的采药人。”
苏先生在村里住了些日子,将自己听到的猪苓医案和云岫说的采药规矩都记在本子上,临别时对云岫道:“我会把猪苓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本草》不仅是药书,更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云岫送他到山口,苏先生回头道:“记得那首采药歌谣吗?‘十次上山九次空,或许一次采成功’,这‘空’不是白跑,是让我们学会等待,学会敬畏啊。”
云岫望着苏先生远去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