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远处的山梁,像卧着的牛,正是通往茅棚的方向。
\"原来你认得路啊。\"王老实笑着说。黑娃回头看了看他,眼睛里闪过一丝神秘的光,然后加快了脚步。
走到山脚时,天已经擦黑,茅棚的灯光在远处亮着,像颗温暖的星。王老实回头望了望天台山深处,雾又浓了起来,把刚才挖猪苓的地方遮得严严实实,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黑娃突然停下脚步,对着大山的方向\"哼哼\"叫了两声,声音里带着点不舍,又像是在告别。王老实没在意,只当是畜生恋家,拉着它往茅棚走:\"快走吧,爷给你煮红薯吃。\"
那天晚上,王老实把挖来的猪苓仔细洗干净,摊在火塘边的竹匾里晾干。最大的那颗,他用红布包了,放在床头的柜子上,像藏了个宝贝。黑娃卧在火塘边,看着竹匾里的猪苓,眼神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像是欣慰,又像是牵挂。
半夜,王老实被冻醒,发现火塘的火快灭了。他刚要添柴,却看见黑娃站在门口,望着外面的月光,身影在地上拉得很长,竟不像猪,倒像个小小的人影。他揉了揉眼睛,再看时,黑娃还是那只小黑猪,正用鼻子拱着柴禾,往火塘里添。
\"准是眼花了。\"王老实嘟囔着,翻了个身,又睡着了。他不知道,这晚的天台山巅,云雾缭绕中,有个黑毛少年望着茅棚的方向,手里握着颗黑褐色的珠子,珠子的纹路,竟和王老实挖的猪苓一模一样。
五、初一十五供品祭恩
王老实卖猪苓的钱,换回了两斗玉米种,还扯了块新布,给茅棚的破窗户缝打了补丁。他逢人就说:\"多亏了我家黑娃,不然早就喂山里的狼了。\"听的人都笑他痴,说一只猪崽能有啥本事,他只是嘿嘿乐,不辩解。
从那以后,每逢初一十五,王老实都会做点好吃的,带着去救黑娃的那片雪坡。有时是刚蒸的红薯,有时是磨的玉米糊,有时还会买两个白面馒头——那是他舍不得吃的好东西。
\"黑娃,来吃吧,这是爷给你留的。\"他把供品放在石头上,对着大山的方向说。说来也怪,每次他第二天去看,供品准会不见,地上只留下些零散的骨头渣(如果是带肉的),或是啃得干干净净的玉米棒,旁边还有几个小小的蹄印,和黑娃的一模一样。
村里的张屠户听说了,笑话他:\"王老实,你这是给猪当祖宗供着呐?不如卖给我,我给你称两斤肉钱。\"
王老实脸一沉:\"俺家黑娃是救命恩人,不是畜生。\"他把张屠户赶了出去,从此再不许他进茅棚。
黑娃在茅棚里又住了半个月。这天早上,王老实醒来,发现木盆空了,黑娃不见了。他心里一慌,冲出茅棚,四处喊:\"黑娃!黑娃!\"
喊了半天,只在门口的石头上,发现了颗黑褐色的珠子,比核桃小些,表面的纹路和猪苓的断面一模一样,摸上去凉丝丝的,却不冰手,反而带着股暖意,像是有生命似的。珠子底下,压着片猪苓的叶子,新鲜得像刚摘的。
\"这是......\"王老实拿起珠子,突然明白了——黑娃走了,回山里去了。这珠子,是它留下的念想。
他把珠子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布袋里,和那块红布包着的猪苓放在一起。从那天起,他依旧每逢初一十五去雪坡供品,只是供品旁边,会多放一颗干净的石子——那是给黑娃\"留位置\"的。
有回,李寡妇来求猪苓,说她男人得了水肿,腿肿得穿不上裤子。王老实拿出火塘边晾干的猪苓,配了些白术、茯苓,教她怎么煮:\"这药得慢火熬,喝三天准见效。\"
李寡妇千恩万谢地走了,没过几天就欢天喜地地回来:\"王大哥,你这猪苓真是神药!我男人的肿消了,能下地干活了!\"她带来两个鸡蛋,非要塞给王老实。
王老实没要鸡蛋,只让她有空去天台山拜拜:\"是山里的神灵保佑。\"李寡妇觉得奇怪,却还是照做了。
日子一天天过,王老实的药圃里,猪苓长得越来越好,像是有灵性似的,不用费心照料,年年都能收半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