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万物皆有阴阳,药石亦然。猪苓生于阴湿,却能利水渗湿,是借阴中之阳,化体内之湿邪。\"他掂量着手里的猪苓,外皮属阴,内里白肉属阳;生于腐土属阴,能通水道属阳,这不正是阴阳平衡的写照吗?
正想着,忽听身后传来窸窣声。回头一看,是个须发皆白的老采药人,背着半篓猪苓,正往鹰嘴岩的方向走。\"后生,挖到啦?\"老人笑着打招呼,\"头一兜可得装满那藤袋,不然山神可不依。\"陈墨问:\"老伯,这猪苓明明是草木之精,山神为何偏要它?\"
老人往石上啐了口烟袋锅:\"你看这沟里,春多雨,夏多湿,山里人最易犯水肿、黄疸。猪苓是啥?是老天爷派来的利水将军!山神要这头份的,不是贪嘴,是要咱们记着,好东西得先敬天地,再济世人。\"说罢,指了指鹰嘴岩:\"你看那藤袋,用了几十年,烂了就换,都是用沟里的老葛藤编的,不伤药性。\"
陈墨望着鹰嘴岩上那只灰扑扑的藤袋,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忽然觉得这规矩里藏着深意。他将刚挖到的猪苓仔细拾掇好,装满一藤袋,恭恭敬敬地摆在岩上。风过林梢,像是有谁在暗处点了点头。
三、夏长遇困七情显效
入夏的大黑沟,像是被泼了桶绿漆,草木疯长,连空气都变得黏稠。陈墨连着来了几趟,每次都规规矩矩献上第一兜猪苓,倒也采得不少好货,治好了山民的湿热症,渐渐在附近有了些名气。只是他总觉得,那黑熊山神从未真正现身,这规矩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契约。
这天,他刚采了半篓猪苓,忽遇暴雨。山雨来得急,豆大的雨点砸在树叶上,噼啪作响,转眼间就汇成了沟里的山洪,哗啦啦地往下冲。陈墨慌忙往高处躲,却不慎被湿滑的青苔绊倒,药篓滚下山崖,人也撞在石头上,脚踝肿得像个馒头。
\"这下麻烦了。\"他忍着痛想站起来,却发现脚踝又胀又麻,动一下就钻心地疼。雨幕里,他忽然想起医书里的话:\"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气机。\"这脚踝的肿痛,正是湿邪郁于经络所致。可身边的药篓没了,连块能止痛的草药都找不到。
就在他焦急万分时,眼角瞥见不远处的树根下,长着一片紫苏。这东西辛温,能行气和中,祛风散寒,正是治湿滞的良药。他挣扎着挪过去,摘了些紫苏叶,揉碎了敷在脚踝上。刚敷好,又闻到一股熟悉的清苦香——是猪苓!原来刚才药篓滚下去时,掉了几颗猪苓在石缝里。
陈墨灵机一动,将猪苓敲碎,和紫苏叶混在一起捣烂。他记得父亲说过,紫苏行气,猪苓利水,二者配伍,能增强祛湿之效,这便是\"七情\"中的\"相须\"。果然,敷上没多久,脚踝的胀痛就减轻了许多。
雨渐渐小了,雾气里忽然传来沉重的脚步声。陈墨抬头一看,只见一头黑熊从林间走出,足有小牛犊那么大,毛色黑得发亮,唯有眼睛像两团琥珀,正静静地望着他。陈墨吓得屏住呼吸,却见黑熊并未扑来,只是用爪子指了指他的脚踝,又指了指前方的小径,然后转身消失在云雾里。
他这才明白,是山神在暗中相助。那紫苏与猪苓的配伍,或许正是山神的提点:草木有性,相须相使,方能显其效;人与自然,亦当如此相敬相依。
四、秋收验证运气体察
立秋过后,太白山的风带了些凉意。陈墨的脚踝早已痊愈,他对大黑沟的猪苓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渐渐摸透了五运六气与药材功效的关联。比如今年庚子年,按五运来说是金运太过,气候偏燥,可太白山雨水足,反成\"燥中有湿\",这时候采的猪苓,利水而不伤阴,比往年更适合治秋燥夹湿之症。
他用猪苓配茯苓、泽泻,治好了邻村张大娘的水肿;用猪苓配阿胶、滑石,解了李猎户的淋证。每次用药,他都会想起老采药人的话:\"药是山给的,得对得起这份情。\"他开始在鹰嘴岩旁种些葛藤,想着等旧藤袋烂了,好编新的换上。
这天,他又在大黑沟采药,恰逢县里的药商来收猪苓。药商是个精明人,见陈墨的猪苓个头大、质地坚实,便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