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不化的冰晶,寒气透过红土上升,与地表的暑热在太子参根中相撞。奇妙的是,参根遇寒则胀,逢热则缩,竟在冷热交替中炼成蜂窝状结构——中心空洞如心腔,外围细孔似毛血管,恰合\"火欲实,水欲虚\"的阴阳之道。
\"天地设炉,日月为柴,五运是火,六气为风。\"祝融以火尺轻点李时珍的灵台穴,他顿觉眼前出现巨型丹炉幻象:炉底是玄冰岩,炉身由太子陵墓的金砖砌成,炉盖乃紫金山顶的云气,而太子参正是那炉中丹药。只见赤帝之火从南方来,玄冥之水自北方至,木气助燃于东,金气收敛于西,土气中和于中,五行之气在炉中翻腾,将参根炼得晶莹剔透,如赤水晶中裹着银线。
更奇的是炉中浮现的人体模型:太子参的根须自动连接模型的中脘、神阙等穴,叶下珠则对应膻中、劳宫,当火运强盛时,参珠的清凉之气沿任脉下行,压制过亢的心火;土气来复时,参根的甘温之性沿脾经上输,补益被暑湿困乏的脾气。这一幕恰如《脾胃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具象演绎,而太子参正是调和二者的天平。
此时祝融摘下腰间火葫芦,倾倒出的并非火焰,而是万千赤羽神雀。神雀扑入太子参丛,每只鸟喙都衔走颗叶下珠,珠串在雀爪间化作火红色的经络图,清晰显示出参珠从心经到脾经的传导路径。李时珍这才惊觉,夏日太子参的药性变化,实则是天地五运在草木身上的精准投影——火运太过之年,其清热之力更彰;火运不及之年,其温养之性尤显,此乃\"药随气运,病随天时\"的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