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山涧边,见涧水半凝半流,冰下的青石覆着厚厚的苔藓,水流声喑哑如叹息。她知这是冬水未退、克制春木之象,遂解下腰间的玉葫芦——那是用第一茬甜叶的脉络炼制而成,透着温润的光泽。葫芦嘴刚一倾斜,便有琥珀色的甜叶露滴入涧中,那露滴入水即化,化作万千金丝,如同活物般缠绕着涧水奔流。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春木初生,如幼芽破土,需得土气承载,方能根深叶茂。”仙子低语时,伸手轻抚岸边冻土。她的指尖触及之处,土块如遇到暖阳的酥糖般层层碎裂,露出种子落地便发出细微的“噗噗”声,瞬间抽出幼苗,叶片上闪烁着土黄色的光晕——那是木气与土气调和的征兆,如同孩童得到慈母的扶持。
此时涧水已完全解冻,叮咚之声清亮如玉佩相击,水流卷着甜叶露的甘香,渗入两岸的土壤。远处的耕地里,蛰伏一冬的蚯蚓似乎被这股气息唤醒,开始用湿润的身体松动板结的土层,留下蜿蜒的轨迹,如同在大地上书写着春天的符文。
四、五运六气,司天在泉
仙子仰观天象,见岁星(木星)正缓慢移入大梁之次,而北斗七星的“天芮”星泛着淡淡的土黄色。她掐动指诀,以甜叶为筹推演五运六气:“今岁天干为乙,属金运不及;地支为卯,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金运不足则木气亢乘,燥金司天则肺金易伤,当以甘温益肺,以土制木,使五行相得。”
话音未落,她朝东方三揖,口中念念有词,竟引来第一缕带着青气的春风。那风穿过山谷时略显干涩,带着残冬的余威。仙子将甜叶露洒入风中,甘露遇风化作漫天甘雨,雨丝不寒不热,带着草木萌芽的清香与甜叶的温润。雨丝落在赶路的行人肩头,那人原本因春寒而紧蹙的眉头顿时舒展,深吸一口气,只觉肺腑间清润无比;雨丝落在林间枯木上,那些被积雪压弯的树枝竟悄悄挺直,缝隙里冒出嫩绿色的苔衣。
仙子立于山巅,见这甘雨如网,将五运六气的枢机轻轻拨动——金气不亢则木气不横,君火在泉则寒气得暖,正合《黄帝内经》“甘温除大热,以柔克刚”的至理。山谷中,几只早醒的山雀被这股和气吸引,落在甜叶幼苗上,叽叽喳喳地唱着,仿佛在歌颂节气的调和。
五、四气五味,归经入腑
山脚下的石屋前,一位老丈正扶着梅树剧烈咳嗽,苍白的脸上泛起不正常的潮红。他咳得弯腰曲背,仿佛要将五脏六腑都咳出来,气息急促而干涩。仙子见状,款步走近,从枝头摘下一片最嫩的甜叶——那叶片边缘的锯齿圆润如珠,叶面泛着蜡质的光泽,正是得春木之气而兼土德的良品。
“老丈且含此叶。”仙子将叶片放入老丈口中。叶片触及舌尖,竟如冰雪般融化,化作一股温暖的甜流,顺着喉咙滑下,所过之处,干痒之感顿消。老丈惊讶地睁大眼睛,只觉那甜流直抵肺腑,原本紧缩如石的肺部忽然舒展,呼吸也变得顺畅起来。“此草味甘性温,入肺胃二经,”仙子解释道,指尖轻抚老丈腕上的“太渊穴”,“《本草经疏》云:‘甘温能补,能缓,能和。’您肺中燥气遇甘则润,胃中寒气遇温则散,自然气机通达。”
老丈低头看手中的甜叶,只见叶片边缘的锯齿状如肺叶的轮廓,叶面的纹路纵横交错,竟与胃腑的经络图隐隐相似。仙子笑道:“天地造化,万物有形,此叶形色皆合其性。色青属木,应春气;味甘属土,和脾胃;性温散寒,正可解今岁金运不及之燥。”说罢,她又取几片甜叶揉碎,敷在老丈的“足三里穴”上——那是胃经的合穴,甘温之气透过穴位渗入,老丈只觉一股暖流从膝盖蔓延至全身,原本因咳嗽而冰凉的手脚渐渐回暖。
六、七情和合,君臣佐使
忽然间,西北方狂风大作,卷起一团漆黑的寒云,竟是残冬的肃杀之气不肯退去,直扑刚萌芽的甜叶幼苗。仙子眉头微蹙,知是今岁金运不及,木气初萌而肾水未静,致有此乖戾之气。她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七枚不同形态的甜叶——一枚如青铜剑,一枚如象牙扇,一枚如夜明珠,一枚如蚕丝绦,一枚如北斗星,一枚如中秋月,一枚如连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