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从青崖北侧的“金津玉液泉”(对应人体津液代谢)排出,化为清冽溪流(象征湿浊下行)。
此景暗合“相使者,主辅分明,引药直达病所”之理。青禾取草三钱为君,泽泻一钱为臣,煎汤时可见汤面浮起油珠般的“浊脂”,正是“以泻为通,以通为补”的药效显化。
3.相畏·桂枝仙子舞流火
桂枝得太阳之光华,辛温通阳如燃灯者,化作戴金步摇的火精仙子,手持琥珀灯趋近草叶。草身晶羽骤缩,叶心镜潭腾起薄雾(凉性遇温而散),但见仙子轻挥灯穗,七簇流火落入潭中,竟在寒水上凝成七朵不熄的“火莲花”(火暖水寒,防湿遏阳气)。流火与水精相搏,爆发出蓝紫色电光,却不伤草体分毫——原来火精受制于水精(金生水,水克火),恰如《黄帝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的制衡之道。
青禾捻须叹道:“相畏者,如贤臣谏君,制其偏而存其正。”遂在凉润药方中少佐桂枝尖,见药液升起淡淡烟霞(阳气蒸腾),知已达“温而不燥,凉而不凝”之境。
4.相恶·附子厉火焚草记
附子秉天地燥烈之气,如地狱之火精,化作赤发鬼面者扑向草茎。咽喉草骤缩成寸许,叶背赤纹尽灭,根须蜷曲如避火之蛇,水月镜潭瞬间冻结成黑冰(凉润之性被灼)。鬼面者踏碎冰层,草身竟冒出焦烟,三青鸟急衔甘露浇灭,才免于焚毁——此乃“火炎水涸,木被火焚”的相克之理。青禾急书警示牌立於草旁:“附子与草,如狼与羊,遇之必避,切记!”
5.君臣佐使·五行宴席演医道
待七情试炼毕,青禾取咽喉草(君,通调喉窍)、茯苓(臣,健脾利湿)、陈皮(佐,理气化痰)、甘草(使,调和诸药),以竹沥水(清化痰热)为引,在药锄罗盘上摆下“五行药阵”:草居中央(土),茯苓居北(水),陈皮居东(木),甘草居南(火),竹沥居西(金)。罗盘转动间,五药化作青、赤、黄、白、黑五色烟霞,在潭中聚成“喉形光柱”,光柱内痰湿如积雪遇阳,层层消融。
此时,老梅枝上的苔龙突然苏醒,衔来一枚“九宫石”(刻有洛书九宫)压阵,药气遂按“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之数分布,恰如《伤寒论》方剂配伍的严谨法度。青禾以指代针,在光柱上点刺“天突”“廉泉”二穴(喉间要穴),药气应声钻入,化作千万细针游走经络,直取喉间痰结。
6.活药现形·汤液中的草木精魂
煎好的药汤倒入青瓷碗,水面竟浮现微型草影:咽喉草化作舞袖仙子,茯苓童子撑荷叶舟相随,陈皮如金色鲤鱼跃动,甘草似绿藤缠绕舟身——此乃“药有魂,方有灵”的显象。患者饮下时,喉间先觉清凉如风(草之性),继而有暖流从脾胃升起(苓、陈之温),最后舌根泛起甘甜(甘草之和),三息之间,痰鸣渐止,声线透澈如泉水击石。
青禾望着碗中渐渐隐去的草木精魂,默念《百草通玄录》:“七情者,草木之性情也;配伍者,调其性情以合病机也。善用者,如乐师操弦,五音相协而成大音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