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音。
行至药寮前,云叟正在陶炉前熬制膏方。陶炉中燃烧着桑枝,火焰呈青黄色,与木土之气相应;铜锅中翻滚着木蝴蝶、茯苓、白术等药汁,热气蒸腾中,青梧看见药汁表面浮现出一层细密的泡沫,如土中冒出的气泡,那是湿气外散的征象。"雨水节气,膏方宜润不宜燥。"云叟用竹片搅动,竹片上刻着"水火既济"的卦象,"桑枝通经络,引药入肝;蜂蜜味甘性平,润肺补脾,兼能调和诸药之性。"
青梧将药粉倒入锅中,只见青黄二色药液瞬间交融,如青龙与黄龙共舞,表面的泡沫逐渐聚集成团,形成一个个细小的漩涡,恰似人体脾胃的运化枢纽。取少许药液滴在青瓷碟中,膏体呈琥珀色,透亮如陈年蜂蜜,轻轻晃动,可见木蝴蝶碎片如蝶影翩跹,茯苓颗粒似星辰散落,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
六、露结珠圆·气脉交感
子夜时分,万籁俱寂,青梧忽觉腹中微暖,如一团小火在中焦缓缓燃烧。他起身走到药田,月光如轻纱般洒在茯苓苗上,菌核上的水珠愈发晶莹,宛如撒落的珍珠,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色——那是土气旺盛的征象。他伸手触碰茯苓,指腹感受到轻微的脉动,与自己的呼吸同频共振,仿佛能听见茯苓在地下吸收雨水、运化土气的声音。
抬头望向天空,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癸位,癸为阴水,对应人体肾脏,而东方的木星(岁星)微微发亮,与北斗形成呼应,恰似中医理论中"肝肾同源"的写照。青梧忽然想起《黄帝内经》中"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论述,此时肾水(癸)与肝木(甲)通过脾土(戊己)相连,形成"水生木,木疏土,土制水"的闭环,正是人体与天地相应的精妙体现。
"青梧,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云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人手持一盏灯笼,灯罩上绘着五行生克图,"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今春风与湿土相搏,当调肝脾之和,使风不妄行,湿不滞留。"他指着药田,只见木蝴蝶种子在雨中萌发,幼芽破土时竟将茯苓菌丝轻轻推开,却又在生长过程中缠绕共生,宛如一对默契的舞伴,既保持距离,又相互依存。
青梧忽然明白,这便是"木不克土,反为土用"的真谛——肝木的疏泄功能,正是为了帮助脾土更好地运化水湿,而脾土的健旺,又能防止肝木的过度克伐。露水落在他的手背上,化作一只微型甘露蝶,翅面上赫然写着"惊蛰"二字,预示着下一个节气的到来,而蝶翼边缘的波浪纹,恰似人体脾胃的蠕动节奏。
七、春雨悟真·七情妙谛
次日清晨,青梧将炼制好的"疏肝健脾膏"分装入瓷罐。瓷罐选用景德镇的青瓷,罐身绘着木蝴蝶与茯苓共生的图案,罐盖刻着"土德润身"四字。膏体呈琥珀色,质地浓稠而透亮,如凝固的阳光,轻轻倾斜瓷罐,膏体缓缓流动,如春日溪流,充满生机。
取少许膏方放入口中,先觉微微的苦,如春日新芽的清苦,直入肝经,唤醒沉睡的肝气;继而回甘,如雨后土壤的甜润,归脾经,滋养虚弱的脾土;最后有一丝辛香,如远处传来的陈皮香气,入肺经,宣发停滞的气机。三种味道层层递进,如春日的三个阶段:初春的微寒(苦)、仲春的温暖(甘)、暮春的和煦(辛),完整地呈现了肝气升发、脾气健运、肺气宣降的过程。
"此膏以木蝴蝶为君,疏肝解郁,如春日之巽风,主升主散;茯苓为臣,健脾渗湿,如春日之厚土,主载主化;白术为佐,益气固表,如春日之阳光,主温主煦;蜂蜜为使,调和诸药,如春日之雨露,主润主和。"云叟手持竹片,指着罐中膏体讲解七情配伍,"君药用量最重,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如君臣佐使各司其职,方能奏凯而归。相须为用增强疗效,相使为用引药归经,此乃配伍之妙。"
青梧点头,望着窗外细密的春雨,只见雨丝打在竹叶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如脾土运化水湿的声音;远处的土德池方向,甘露蝶正驮着露珠飞向天际,翅影掠过之处,荠菜花开出了小白花,星星点点,如脾土上撒满珍珠,那是湿气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