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子利湿(四)。七情中‘相须’‘相使’并存,黄柏如将军冲锋,龙胆草、车前子如左右先锋,共成清利之师。”
第四折·清明踏青验药效
湿热神暴怒,挥杖击向陶瓮,杖头的粪土竟化作暴雨倾盆,将药液浇成泥浆。竹卿轻笑,从竹篓中取出“清利散”——此散以黄柏、龙胆草、车前子研末,加少量冰片,色如翡翠,气含苦香。药散遇泥浆竟化作无数细小的漩涡,将秽浊之物一一吸附,药液重新澄清如镜。
老艄公服下清利散,以淡盐水送服,片刻后感觉有一股清凉之气从“期门穴”(肝之募穴)渗入,逐渐蔓延至下焦,尿道的灼热感如晨雾般消散。他解出的小便逐渐转清,乳白黏液减少,小腿的湿疹也开始结痂。一妇人以黄柏煎液坐浴,兼服龙胆泻肝汤,三日后带下转为白色稀沫,秽臭消失,两股间疼痛大减。
竹卿又以黄柏粉、滑石粉、甘草粉调成软膏,涂抹于孩童的湿疹处:“黄柏清热燥湿,滑石利水通淋,甘草清热解毒,此乃‘三妙散’化裁,外可疗肌肤湿热,内可清脏腑之火。”孩童们涂抹后,瘙痒顿减,红肿渐消。
第五折·寒食禁火施妙剂
未时初刻,村落中央的老槐树下响起三十六声铜锣,声音清越如击玉磬,惊起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向被细雨洗过的天空。百姓们身着素衣,捧着用黄柏叶包裹的青团,依次走向竹林中的祭坛。祭坛以青石堆砌,中央立着三丈高的“清热柱”,柱身缠绕着黄柏枝、龙胆草与车前子编成的草绳,顶端供奉着用松脂雕刻的“木德星君”像,星君左手持黄柏叶,右手握龙胆草,衣袂上的云水纹中隐现“清热利湿”四字。
竹卿身着天青色祭服,手持黄柏枝蘸取竹沥水,在祭坛四周画出二十八道符篆,每道符篆都对应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今以黄柏为引,上通木德星君,下祛肝胆湿热。”她的声音庄严肃穆,“清明寒食,禁火三日,正宜以苦辛之品清内火、化湿浊。”说罢,她将三药煎液泼向祭坛中央的青铜鼎,鼎中顿时腾起青蓝色火焰,竟在细雨中燃烧不熄,映得众人面色如洗。
百姓们分食青团时,竹卿详细讲解其中奥秘:“青团外皮以黄柏汁和糯米粉制成,糯米甘温补中,黄柏苦寒清热,一温一寒,恰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理;内馅取车前子利水通淋,蜂蜜润燥和中,共成‘清利不伤正’之剂。”她指着青团上的竹叶纹,“竹叶属金,可制肝木之亢,此乃‘金克木’的食疗智慧。”
忽然,一孩童误食过量青团,腹痛啼哭。竹卿不急不缓,取来黄柏炭一钱、陈皮半钱,研末以温水调服:“黄柏炭清热止泻,陈皮理气和中,此乃‘通因通用’,借寒食禁火之势,清肠中积热。”孩童服药后,肠鸣数声,泻下少许黏液,腹痛竟止,破涕为笑。
第六折·阴阳交争话医理
申时三刻,竹卿与柏娘行至山巅的“观星台”,此台以二十四块青石砌成,对应二十四节气。台下梯田的春水已清澈见底,倒映着灰蓝色的天空与游动的鱼苗,恰似人体三焦通畅之象。“清明者,天清地明,本应阳气升发,却因湿土困阻,致肝胆之火不得宣泄。”竹卿轻抚通灵根,根须上的黄赤青三色纹路如三条小蛇交缠,“肝属乙木,胆属甲木,今被湿土压抑,如木生于水泽,必致腐坏。”
柏娘点头附和,取出青铜镜照向东方木星:“岁星(木星)主春,今色暗而失光泽,乃木气被湿土所侮。黄柏味苦属火,火为木之子,泻其子则母气自平,此乃《难经》‘实则泻其子’之法。”她又指向南方火星,“荧惑星(火星)明润,示相火妄动,需以黄柏之苦泄之,龙胆草之寒清之,车前子之淡渗之,使火有出路。”
竹卿取出《黄帝内经·素问》竹简,朗声道:“‘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今之淋浊、带下,皆湿热为患,非苦寒不能胜其热,非苦燥不能祛其湿。然苦寒易伤胃,故配车前子利小便,使邪从下出,免伤中焦。”
第七折·气清景明话玄机
酉时初刻,太阳西沉,天际突然浮现出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