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心清心火(火),熟地、麦冬滋肾水(水),合而用之,如桥连两岸,火降水流。”她指着烟雾中的“离卦下济坎卦”之象,“心属离(火),肾属坎(水),离火下济坎水,坎水上承离火,此乃‘交通心肾’之法。”
丹娘取出天平,左盘放丹参三钱,右盘放熟地五钱、麦冬四钱,天平指针竟微微偏向熟地一侧,却有一缕丹参的苦气缠绕住麦冬,形成环状。“此乃‘三清五滋四润’之制。丹参清火(三),熟地滋肾(五),麦冬润肺(四)。七情中‘相须’‘相使’并存,丹参、莲子心如先锋破火,熟地、麦冬如后军补水,共成水火调和之局。”
第四折·小寒连大验七情
水火神凝视琉璃盏,忽然挥手招来一阵火雨与浪潮,火雨如赤练,浪潮似雪山,同时涌入盏中。奇妙的是,火雨与浪潮在盏中相遇,竟化作无数细小的火星与水珠,落入麦冬汁中凝结成“心肾不交”四字。丹娘轻笑,从竹篓中倒出“交泰露”,露水中漂浮着丹参碎屑与莲子心芽,如红云浮溪。露水洒在“心肾不交”四字上,字迹竟逐渐软化,化作一滩琼浆,浆中倒映着心肾的虚影,相互交融。
“心肾不交者,如琴瑟失调,需以‘和’字调之。”丹娘以手指蘸露,在盏壁画出“泰”字,字迹竟化作阴阳鱼旋转,“丹参和心血,熟地和肾水,此乃‘以和为贵’之法。”
贝母姑娘轻摇金铃,发出“徵音”(火音)与“羽音”(水音)交替的节奏,盏中的赤色与黑色烟雾竟随着节奏旋转,形成水火既济的漩涡。水火神见状,从袖中取出一枚“水火珠”,投入盏中。盏中顿时腾起紫黑色烟雾,却见丹参如赤龙搅海,将火气得引导下行,熟地如深渊蓄水,将水气得承托上涌,最终烟雾化作一缕青气,散出“火降水升”四字。
“水火珠得火水之气,需以土气和之。”芩儿解释道,“通灵根得戊土之性,可沟通中土,引心火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此乃‘土载水火’的循环制化。”
第五折·冷在三九施妙剂
未时初刻,丹娘带着众人来到“水火台”。这里的台面按“离坎卦”方位摆放着丹参(南,火)、熟地(北,水)、麦冬(西,金),中央的青铜鼎中燃烧着沉香,烟雾缭绕如太极图。她取来三钱丹参、五钱熟地、四钱麦冬、一钱莲子心,放入鼎中,以海水和露水煎煮。鼎下的火焰竟是青白色的,如寒梅映雪,煮出的药液呈琥珀色,表面浮着一层青雾,如薄纱覆水。
林夏服下药液,片刻后感觉有一股清凉之气从“心俞穴”渗入,逐渐蔓延至心胸,潮红的皮肤竟如晨雾般消散,舌尖的溃疡也开始结痂。李娘子连续三日服用“丹参熟地饮”,竟一夜安睡,晨起后口渴难耐的症状明显减轻,月经颜色也转为正常的淡红色。更奇的是,她后腰的“肾俞穴”处皮肤重新变得温润,如春日溪水潺潺。
李郎中摸着李娘子的脉,惊喜道:“细数脉转缓,促脉转平,此乃‘心肾相交’之象。《医学心悟》言‘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今用丹参、熟地,真乃‘釜底抽薪’的妙法。”
丹娘取出珊瑚簪,蘸取药液在红树上绘制“交泰符”,符咒遇风即化,化作无数细小的丹参虚影,在红树林上空形成结界,散发出持久的清润之气。“此符借南海之灵,合药物之性,可使心肾得交,水火得济。”她解释道。
第六折·祭天迎春日话医理
申时三刻,村落响起“小寒祭天”的钟鼓声。百姓们在南海之滨摆设祭坛,坛上供奉着用丹参、熟地制成的“交泰糕”,糕体上用莲子心汁书写着“水火既济”四字。丹娘趁机向众人传授“小寒养生诀”:“小寒时节,宜‘清心滋肾,动静结合’——晨起饮丹参莲子心茶,午间用熟地膏贴心俞,黄昏食麦冬粥,可保冬令无虞。”
她指着祭坛上的“交泰糕”:“糕体需以海火蒸制,正如人体需以心火(海)与肾水(火)相蒸化。然蒸制需寅时阳火,正如补阴需在阴盛阳生之时,效果最着。”
参胶翁望着祭坛边补种的莲子苗,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莲子与丹参同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