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温肾(水),干姜、吴茱萸暖脾(土),合而用之,如烈日融冰,釜底添薪。”她指着烟雾中的“火生土,土制水”之象,“肾火暖则脾土健,脾土健则水湿化,此乃‘益火之源,以培土母’之法。”
蓉翁取出天平,左盘放肉苁蓉五钱,右盘放附子三钱、干姜四钱,天平指针竟微微偏向干姜一侧,却有一缕肉苁蓉的温润之气缠绕住附子,形成环状。“此乃‘五润三温四暖’之制。肉苁蓉润肾(五),附子温肾(三),干姜暖脾(四)。七情中‘相须’‘相使’并存,肉苁蓉、附子如梁柱支厦,干姜、吴茱萸如泥灰填缝,共成温肾暖脾之局。”
第四折·天气上升验七情
寒水神凝视陶瓮,忽然挥手招来一阵冰浪与湿雾,冰浪如刀山,湿雾似泥潭,同时涌入瓮中。奇妙的是,冰浪与湿雾在瓮中相遇,竟化作无数细小的冰晶与水珠,落入吴茱萸粉中凝结成“寒湿”二字。蓉翁轻笑,从皮囊中倒出“温脾酒”,酒液呈赤金色,散发着肉苁蓉的清香与干姜的辛辣。酒液滴在“寒湿”二字上,字迹竟逐渐软化,化作一滩温水,水中漂浮着肉苁蓉与干姜的碎屑,如舟泛暖江。
“寒湿者,如冰裹湿泥,需以火融之,土化之。”蓉翁以手指蘸酒,在瓮壁画出“温”字,字迹竟化作暖阳普照,“肉苁蓉化肾寒,干姜燥脾湿,此乃‘温化并行’之法。”
贝母姑娘轻摇金铃,发出“羽音”(水音)与“宫音”(土音)交替的节奏,瓮中的黑色与黄色烟雾竟随着节奏旋转,形成水土相和的漩涡。寒水神见状,从袖中取出一枚“寒水珠”,投入瓮中。瓮中顿时腾起紫黑色烟雾,却见肉苁蓉如赤龙吸水,将寒气得融化,干姜如女娲抟土,将湿气得塑型,最终烟雾化作一缕青气,散出“寒消湿化”四字。
“寒水珠得寒水之气,需以火土之性化之。”芩儿解释道,“通灵根得丙火之味、戊土之性,可沟通火土,引寒湿入脾肾,再以肉苁蓉、附子温化,干姜、吴茱萸疏导,此乃‘火土相生’的循环制化。”
第五折·闭塞成冬施妙剂
未时初刻,蓉翁带着众人来到“温脾滩”。这里的滩地下埋着肉苁蓉与附子,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干姜与吴茱萸,形成“脾肾同治”阵。他割下五寸肉苁蓉、取来三钱附子,放入铜锅中,加入干姜、吴茱萸,以马奶酒煎煮。锅下的火焰竟是赤红色的,如燃烧的炭火,煮出的药液呈琥珀色,表面浮着一层油润的光泽,如羊脂覆水。
巴图服下药液,片刻后感觉有一股热流从“命门穴”升起,逐渐蔓延至腹部,青黑的皮肤竟如晨雾般消散,五更泄泻的症状当晚便减轻。他惊喜地摸着神阙穴,触感已转为温热,咳出的清涎也变为白色稀沫,带着干姜的辛辣。乌云其其格将药液涂抹在羔羊的脐部,次日羔羊的泄泻竟止,粪便转为正常的羊粪蛋,质地坚实。
李郎中摸着巴图的脉,惊喜道:“沉迟脉转缓,无力脉转实,此乃‘脾肾阳复,寒湿得化’之象。《伤寒论》言‘理中者,理中焦,此万病之所生也’,今用四神丸合理中之意,真乃‘釜底抽薪’的妙法。”
蓉翁取出狼毫,蘸取药液在毡帐绘制“温肾符”,符咒遇风即化,化作无数细小的肉苁蓉虚影,在帐内形成暖流,散发出持久的温热之气。“此符借草原之火,合药物之性,可使寒湿不得侵,脾肾得温养。”他解释道。
第六折·祭冬神话说医理
申时三刻,草原响起“立冬祭冬神”的号角声。百姓们在斡难河畔摆设祭坛,坛上供奉着用肉苁蓉、附子制成的“温肾糕”,糕体上用干姜汁书写着“火土相生”四字。蓉翁趁机向众人传授“立冬养生诀”:“立冬时节,宜‘温肾暖脾,固护阳气’——晨起饮肉苁蓉附子酒,午间用干姜饼贴神阙,黄昏食吴茱萸粥,可保冬令无虞。”
他指着祭坛上的“温肾糕”:“糕体需以牛粪火蒸制,正如人体需以肾火(命门)与脾土(中焦)相蒸化。然蒸制需戌时火,正如温阳需在阳生之时,不可过晚。”
杞娘望着草原上补种的黄芪苗,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黄芪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