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薪,湿去则暑孤。”她指着烟雾中的“土旺金生”之象,“脾土健运,则肺金得养,肺气清肃,则暑湿自降,此乃‘培土生金’之法。”
藿娘取出天平,左盘放藿香三钱,右盘放佩兰二钱、茯苓五钱,天平指针竟微微偏向茯苓一侧,却有一缕藿香的香气缠绕住佩兰,形成环状。“此乃‘三化五渗’之制。藿香、佩兰化湿(三、二),茯苓渗湿(五),白术健脾(未称)。七情中‘相须’‘相使’并存,藿香、佩兰如使者宣令,茯苓如工兵开渠,白术如太守固堤,共成治水之局。”
第四折·三伏始验七情
暑湿神凝视陶钵,忽然挥手招来一阵浊风,将钵中药物吹得四处飞散。奇妙的是,飞散的藿香叶竟在空中结成“脾”字,佩兰叶结成“肺”字,茯苓块结成“肾”字,白术片结成“心”字。藿娘轻笑,从陶罐中倒出“清暑露”,露水中漂浮着藿香、佩兰的碎叶,如扁舟泛湖。露水洒在“脾”字上,字迹竟逐渐舒展,如人伸懒腰,“肺”字随之轻颤,如深呼吸。
“脾主升清,肺主降浊,今以藿香升脾之清阳,佩兰降肺之浊阴,正是‘升降相因’。”贝母姑娘轻摇金铃,发出“宫”音(土音),“脾”字的黄色烟雾竟随着铃声聚成谷穗形状,“宫音入脾,可助藿香、佩兰运化水湿,此乃‘以音引气’之法。”
暑湿神见状,从袖中取出一枚“湿毒珠”,投入陶钵。钵中顿时泛起黑绿色泡沫,散发出腐草气味,却见茯苓如磁石吸铁,迅速将泡沫吸附在表面,白术则如海绵吸水,膨胀数倍。芩儿从容取出通灵根,根须上的黄色纹路竟化作无数细小的蚯蚓,钻入泥中疏通水道,“湿毒珠得土湿之气,需以土德之性化之。通灵根得戊己土之味,可引湿毒入脾,再以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此乃‘土来掩水’的顺势疗法。”
第五折·食新米时施妙剂
未时初刻,藿娘带着众人来到“五香草田”。这里的田地按五行方位种植着藿香(东,木)、佩兰(南,火)、茯苓(中,土)、薄荷(西,金)、菖蒲(北,水),中央的水池中漂浮着睡莲,花瓣上的露珠竟呈五色。她摘下七片藿香叶、五片佩兰叶,放入石磨中,加入茯苓粉、白术粉,以竹沥水研磨成膏。磨盘转动时,竟发出“汩汩”的声响,恰似人体肠胃蠕动。
老陈服下膏方,片刻后感觉有一股清凉之气从胃脘升起,逐渐向四肢扩散。他打了个深长的饱嗝,喷出一股混合着藿香、佩兰的香气,腹中的胀满感竟如退潮般消退。虎娃喝下用藿香露调的茯苓粥,三日后舌苔转薄,食欲渐振,后颈的湿疹也结痂脱落,露出新生的淡粉色皮肤,如荔枝果肉般鲜嫩。
李郎中摸着虎娃的脉,惊喜道:“濡脉转缓,滑脉转清,此乃‘脾湿得化,心阳得展’之象。《临证指南医案》言‘湿阻气分,当用芳香辛散’,今用藿香、佩兰,真乃‘治暑湿如鼓桴应’的妙法。”
藿娘取出荔枝壳,蘸取膏方在船舱内壁绘制“驱暑符”,符咒遇湿气即化,化作无数细小的藿香叶虚影,在舱内循环飞舞,散发出持久的清香。“此符借五香草气,合北斗七星之势,可使暑湿不得侵,清阳常升发。”她解释道。
第六折·祭天祀祖话医理
申时三刻,村落响起“小暑祭”的铜锣声。百姓们在荔枝树下摆设祭坛,坛上供奉着用藿香、佩兰编织的“五谷龙”,龙身缠绕着茯苓、白术制成的“祛湿饼”。藿娘趁机向众人传授“小暑养生诀”:“小暑时节,宜‘轻清宣化,淡渗利湿’——晨起饮藿香薄荷茶,午间用佩兰叶敷脐,黄昏食茯苓粥,可保暑月无虞。”
她指着祭坛上的“五谷龙”:“龙者,行云布雨也,今以五香草成龙,寓意‘化湿如行云,渗湿如布雨’。然化湿不可过燥,渗湿不可伤阴,需留三分湿气,以养脾胃之润。”
阳翁望着田间补种的薏米苗,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薏米与藿香同属甘淡,可作夏日食疗。此乃‘以食代药’,亦合‘脾喜燥恶湿’之理,顺脾性以治脾病。”
第七折·阴阳争处话玄机
酉时初刻,夕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