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中的“坎离交媾”之象,“真阳不足,非阴虚也,乃阴不配阳,如灯油不足,灯芯空燃。今补阴以配阳,如添油于灯,火自明而不燥。”
阳翁取出天平,左盘放附子三钱,右盘放熟地八钱、肉桂一钱,天平指针竟稳稳居中。“此乃‘三补三泻’之制。附子、肉桂补阳(三),熟地、山萸补阴(八),一阴一阳之谓道。”他解释道,“七情中‘相须’‘相畏’并存,附子得熟地则不燥,熟地得附子则不腻,如夫妻和睦,家道乃昌。”
第四折·日北至时验真机
水神凝视陶罐,忽然挥手招来一阵冰雪,将陶罐冻结成冰坨。奇妙的是,冰坨内部竟发出暗红色的光芒,如火山在冰层下涌动。阳翁轻笑,从葫芦中倒出“还阳酒”,酒液呈琥珀色,散发出肉桂与附子的香气。酒液滴在冰坨上,竟瞬间融出一个孔洞,洞内热气蒸腾,隐约可见“真火归原”四字。
“真火者,藏于肾中,如地核之热,非寒所能灭。”阳翁以手指蘸酒,在冰面上画出“引”字,字迹竟化作岩浆流淌,“附子、肉桂非直接补火,乃引导真火归位。正如治理洪水,非堵其流,乃导其入海。”
贝母姑娘轻摇金铃,发出“羽音”(水音),冰坨中的岩浆竟随着铃声缓缓下沉,与地下的“真水”交融。水神见状,从袖中取出一枚“寒水珠”,投入冰坨。冰坨瞬间膨胀数倍,散发出刺骨寒气,却见附子的赤色光芒如利剑穿冰,将寒水珠逼出体外,化作一滩清水。
“寒水珠得太阳寒水之气,需以少阴君火之性化之。”芩儿解释道,“通灵根得丙火之味、癸水之性,可沟通水火,正如《周易》‘水火既济’卦,上坎下离,水在火上,方能煮饭熬汤,化寒为暖。”
第五折·昼最长时施妙剂
未时初刻,阳翁带着众人来到“八卦田”。这里的田地按八卦方位排列,中央土丘上种着一棵古柏,树下有一眼温泉,泉水蒸腾着热气,水面漂浮着附子、肉桂的碎屑。他摘下七片柏叶,放入石臼中,加入附子、肉桂、熟地,以温泉水研磨成膏。臼中竟发出“嗡嗡”的震动声,恰似人体的命门之火在燃烧。
赵大柱服下膏方,片刻后感觉有一股暖流从丹田升起,逐渐蔓延至四肢百骸。他解开羊皮袄,露出胸口,原本紫暗的皮肤竟泛起淡红色,如春日朝阳初升。更奇的是,他口中咳出一块状如冰块的痰结,痰结落地即化作水气,空气中弥漫着附子的辛香。夫子服下“还阳酒”,苏醒后自觉额角的潮红退去,腰膝处传来微微的温热感,如春日暖阳拂过。
李郎中摸着夫子的脉,惊叹道:“沉脉转浮,微脉转盛,此乃‘阳回气复’之象。《景岳全书》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今用附子、肉桂于熟地、山萸之中,真乃‘阴中求阳’的典范。”
阳翁取出鹿角霜,撒在麦田里,霜粉遇土即化,竟催生出成片的麦穗,每颗麦粒都呈现出“水火既济”的纹路。“鹿角霜得鹿之阳气,入肾经,能温肾助阳,收敛止血。”他解释道,“此乃‘以形补形’,亦合‘冬至取麋角,夏至取鹿角’的时间医学之理。”
第六折·祭神祀祖话医理
申时三刻,村落响起“夏至祭”的钟鼓声。百姓们在古柏下摆设祭坛,坛上供奉着附子、肉桂制成的“太阳糕”,糕体上用熟地汁书写着“阳生阴长”四字。阳翁趁机向众人传授“夏至养生诀”:“夏至者,‘阳极阴生’,宜‘养阳勿伤阳,护阴勿碍阴’——晨起服淡盐汤,午间用附子饼贴涌泉,黄昏饮肉桂茶,可保阴阳平衡。”
他指着祭坛上的“水火盆”:“盆中炭火需以井水浇熄,正如人体真阳需以真阴涵养。然浇熄非灭尽,正如养阳需留三分,以防阴盛阳衰。”
银花翁望着田间补种的韭菜苗,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韭菜与附子同属辛温,可作夏日食疗。此乃‘以食养阳’,亦合‘春夏养阳’之理,顺天时以补人体之虚。”
第七折·阴阳争处话玄机
酉时初刻,夕阳将古柏的影子拉得修长,树影与麦田里的附子苗影交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