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解),下层紫黑如墨(生地之养阴)。“暑神明察,此乃‘清营汤’之意,上层清气分热,中层清营分热,下层滋血分阴。非灭暑气,乃导暑毒从表入里,再从里出表,如围猎之法,层层收缩。”
银花翁轻挥马鞭,鞭梢的银饰发出“哗哗”声,竟与“角音”相应和。琉璃盏中的汁液随着声响旋转,形成微型漩涡,漩涡中心浮现出“火毒”二字,却又渐渐分解为“火”“毒”“阴”“阳”四字,循环往复。“角音入肝,可疏肝经之郁热;配合金银、连翘之清,生地之润,如凉风拂火,既散热又护阴。”
第四折·暑汗大泄试真阴
暑神凝视琉璃盏,忽然挥手招来一阵赤风,将盏中汁液吹得泼溅而出。奇妙的是,飞溅的汁液竟在空中凝成无数小冰晶,每个冰晶中都映出“暑”字的篆文,却又被地黄的紫液染成淡红色。银花翁轻笑,从皮囊中取出板蓝根,其根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如蚯蚓蟠曲:“板蓝根苦寒,入肝胃经,《分类草药性》言其‘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可助金银、连翘清热解毒,与生地相使为用,如良将护粮草,确保阴液不失。”
他将板蓝根加入琉璃盏,汁液中顿时浮现出五行八卦图,“离卦”(火)与“坎卦”(水)相互交融,形成“水火既济”之象。暑神见状,从袖中取出一枚“火毒珠”,投入汁液。汁液瞬间沸腾,化作赤黑色胶状物,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腥臭味。芩儿从容取出通灵根,根须上的赤色纹路竟化作无数细小的银针,刺入胶状物,散出缕缕白气,白气中隐约可见“养阴”二字。
“火毒珠得少阳相火之气,需以少阴君火之性引之。”芩儿解释道,“通灵根得丙火之味、癸水之性,可引火毒入阴分,再以生地、玄参之属滋阴降火,此乃‘火郁发之,阴虚补之’的复合之法。”
第五折·麦收如救火施妙剂
未时初刻,银花翁带着众人来到“七星草甸”。这里的牧草呈七叶状,每株草的根部都环绕着金银花藤,藤蔓上开着金银双色花,花心处凝结着露珠,如星辰闪烁。他摘下七朵金银花,放入铜锅中,加入连翘、板蓝根、生地,以雪水煎熬。锅下的火焰竟是蓝色的,如冰霜燃烧,煮出的药液呈琥珀色,表面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如珍珠云集。
巴特尔服下药液,片刻后全身冒出透明白汗,汗水落地竟化作细小的冰晶,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他感到一股清凉之气从胸口向四肢扩散,原本如焚的胃脘竟泛起丝丝凉意,手臂上的紫黑络脉也逐渐淡化为浅红色。苏日娜敷上用金银花汁调的连翘粉,胸前的暑疔竟逐渐消肿,脓头化作清水流出,留下淡粉色的印记,如晨露吻过花瓣。
李郎中摸着苏日娜的脉,惊喜道:“洪脉转缓,细数转匀,此乃‘热退阴复’之象。《温热论》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今用金银、连翘透热转气,生地、玄参清营养阴,真乃‘治温病如行军’的妙法。”
银花翁取出羊骨,蘸取药液在蒙古包上绘制“清凉符”,符咒遇风即化,化作无数细小的金银花藤蔓,爬满毡帐内外,散发出幽幽药香。“此符借七星光气,合药物之性,可使暑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形成‘清凉结界’。”他解释道。
第六折·安苗祭祀话医理
申时三刻,草原响起“安苗祭”的号角声。牧民们用金银花藤编织成圆环,套在牛羊头上,祭坛上摆放着用连翘果实堆砌的“火塔”,塔顶插着板蓝根制成的“驱毒旗”。银花翁趁机向众人传授“芒种防暑诀”:“芒种时节,宜‘清暑热,养心阴,防疔毒’——晨起饮金银花露,午间敷连翘膏,黄昏服生地粥,可保夏日无虞。”
他指着祭坛上的“火塔”:“火塔需以金银花水浇熄,正如人体之火需以阴液制之。然灭过火亦需留余烬,正如清热需留三分,以防寒凝血瘀。”
苦娘望着远处补种的绿豆苗,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绿豆与金银花同属甘寒,可作夏日茶饮。此乃‘以形补形’,亦合‘肺与心相通’之理,清肺即所以养心。”
第七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