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姑娘轻摇金铃,发出“徵”音(火音),汁液中的火苗竟随着铃声聚成莲花状,中心浮现出“坎离既济”四字。“徵音入火,可泻心火之实;然配合麦冬之润,又可补心阴之虚。此乃‘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杂则攻补兼施。”
茯翁取出天平,左盘放麦冬五钱,右盘放生地三钱、黄连一钱,天平指针竟稳稳居中。“黄连苦寒,入心胃经,《本草纲目》言其‘泻心火,除脾湿’,虽为泻火要药,然量小则不伤阴,反能引火下行,与麦冬、生地相畏为用,如缰绳制烈马。”
第四折·赤帝临凡试真阴
午时三刻,赤日当空,田间突然腾起赤色烟雾,聚成赤帝祝融的身形。他身着赤龙鳞甲,手持火焰长枪,枪尖挑起一团心火,火中隐约可见农夫们痛苦的面容。“尔等以阴寒之药灭我心火,是欲令人间寒如冰窟乎?”祝融声如火山爆发,脚下麦田瞬间焦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火衰则神疲,火亢则神乱,尔等知其一不知其二!”
芩儿不慌不忙,取来琉璃盏,倒入麦冬生地汁,再滴入三滴黄连汁。汁液竟自动分为三层:上层清透如露(麦冬之润),中层赤黄如橘(生地之滋),下层墨绿如漆(黄连之苦)。“赤帝明察,此乃‘三才汤’,上层养心肺之阴,中层滋肝肾之阴,下层泻心胃之火。非灭心火,乃导心火归原,如将狂奔之马引入清泉之畔。”
麦娘轻拂衣袖,衣袖上的“心”字竟化作无数小飞蛾,扑向祝融的火焰长枪。奇妙的是,飞蛾触火不焚,反而吸取火中的燥热之气,化作晶莹的水珠落入琉璃盏。“心阴与心火,本为一体两面。”她解释道,“今以麦冬补心阴,如给烈马备足清水;以黄连泻心火,如为狂奔之路设下缓坡。二者相畏相济,方得‘阴平阳秘’。”
祝融凝视琉璃盏,忽见汁液中倒映出北斗七星的“心宿”,心宿旁有“天津星”(属北方水)闪耀,形成“水火既济”之象。他颔首退去,临走前留下一句:“火无阴不生,阴无火不长,善用阴阳,方为上工。”
第五折·麦秋至时施妙剂
未时初刻,麦娘带着众人来到“七星麦田”。这里的麦穗呈七棱状,每株麦秆上都结着七颗麦粒,麦田中央有一眼清泉,泉水倒映着北斗七星。她摘下七颗麦粒,放入石臼中捣成粉,加入麦冬生地汁,制成“七星养心丸”,丸子表面天然形成北斗纹路。
陈大虎服下药丸,片刻后感觉有一股清凉之气从胸口向四肢扩散,原本如焚的胃脘竟泛起丝丝凉意。他张口呵气,竟吐出一缕青色烟雾,烟雾中隐约可见“心”字被水浇灭的景象。书生成双敷上用麦冬汁调的黄连粉,胸前的暑疖竟逐渐消肿,脓头化作清水流出,留下淡红色的印记,如桃花初谢。
李郎中摸着成双的脉,惊喜道:“尺脉渐起,寸脉趋缓,此乃‘水升火降’之象。《黄帝内经》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今以麦冬养其舍,黄连清其主,真乃‘治心不忘顾肾’的妙法。”
麦娘取出竹管,收集麦田里的朝露,露水落入装有麦冬的陶罐,竟发出“滋滋”声,如热铁淬火。“朝露得天地清肃之气,能增强麦冬的滋阴之力。”她解释道,“此乃‘以露引露’之法,正如以心交心,以阴引阴。”
第六折·秤人习俗话医理
申时三刻,村头响起“立夏秤人”的喧闹声。百姓们用竹筐吊着孩童称量,秤杆上挂着的麦冬香囊随微风轻晃,散发出淡淡清香。麦娘趁机向众人传授“养心诀”:“夏三月,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然需‘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者,少思虑以养心阴;实其腹者,节饮食以护脾胃。”
她指着秤杆上的星斗刻度:“秤星共十六颗,对应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福禄寿三星。今用麦冬香囊镇秤,正是‘心星(心宿)居中,诸星环绕’,寓意‘心正则身安’。”
茯翁望着田间补种的绿豆苗,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绿豆色青入心,性凉解毒,可作夏日茶饮。此乃‘以形补形’,亦合‘肝木生心火’之理,养肝即所以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