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逐下焦之寒湿,通利腰膝』,二者相须为用,如上下夹击,驱湿外出。」
仙鹤草的炮制尤为讲究:取其全草,除去杂质,切段后用黄酒炒至焦黑,存性,再用姜汁浸泡三时辰——姜汁用量为仙鹤草重量的十分之一——捞出晒干。「酒炙仙鹤草,能增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力,」青瑶展示炮制后的仙鹤草,其色深褐,散发着酒香与姜香,「姜制则温中和胃,防止祛风药伤脾,《滇南本草》言其『治寒湿痹痛,肠风下血,久泻久痢』,实为标本同治之良药。」
干姜选用「炮姜」,将干姜块与河砂同置铁锅中,文火炒至表面焦黑,内里棕黄,筛去河砂,「炮姜温中散寒之力缓和,长于止泻,与白术相伍,可温脾阳、祛寒湿,《医学入门》言其『温脾胃,治里寒水泄』。」
四·土釜米泔煎湿邪
煎药选用「黄土釜」——此釜以黄河中下游冲积土烧制而成,釜底刻「地天泰」卦象,象征天地交泰,内膛涂以灶心土混悬液,经九次煅烧而成。青瑶先将川羌活、川独活、藁本、防风投入釜中,加入五升「米泔水」——取淘洗大米的第二遍水,静置澄清,性甘平,能养胃气——浸泡二时辰,待药材吸饱水分,水面浮起一层灰黄色泡沫,此乃湿浊之气,用竹筷轻轻撇去。
「煎湿邪为病之药,需文火慢煎,如土得火而温,方能化湿而不伤正,」青瑶点燃「栗炭火」,栗炭燃烧时发出轻微的爆裂声,火势温和稳定,「栗炭性温而稳,与土釜相济,能助脾阳运化湿邪,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火生土,土胜水』。」待药液煮沸,转文火慢煎,同时每隔半个时辰添加「黄土水煎」——取灶心土二两,加水煮沸,静置澄清,取上清液——保持药液量不变,「黄土水煎,以土补土,增强健脾祛湿之力,如老农耕作,深耕细作,土旺则水湿自消。」
三时辰后,药液煎至一升,青瑶加入「炒薏米」三钱——薏米以文火炒至微焦,散发着谷物的焦香——搅拌均匀,「炒薏米健脾利湿之功更胜,《本草纲目》言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与诸药相伍,可使湿邪从小便而出,此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经典法则。」
五·拔罐药浴双祛湿
配合药物治疗,青瑶采用「拔罐疗法」,于辰时(7-9点)——脾经当令,土气旺相之时——施术。她取「竹罐」二十四个,以新鲜青竹制成,筒口打磨光滑,先以生姜汁浸泡半日,再投入沸水中煮热,「竹为草木,得东方木气,木能疏土,生姜辛温,能散湿邪,竹罐加生姜汁,可奏『木疏土壅,湿随气出』之功。」
先在「大椎穴」——诸阳之会——扣罐,迅速拔出罐内空气,可见罐内皮肤瞬间充血,呈现紫红色瘀斑,「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拔罐此处,能激发阳气,驱散周身湿邪。」接着在「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依次扣罐,留罐十五分钟,起罐后可见局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珠,此乃湿邪外出之象。
同时,采用「药浴熏蒸」疗法:取羌活、独活、防风、艾叶、仙鹤草各二两,装入纱布袋,置于特制的柏木浴桶中,倒入沸水五斗,盖上桶盖,熏蒸半小时后,待水温降至适宜,让张桂兰褪去衣物,坐入桶中,浸泡全身。「药浴之法,可使药性通过皮肤腠理渗入经络,直达病所,」青瑶解释道,「《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此法治湿痹,尤能直达病处,胜似口服。」
六·湿化气行痹泻止
三剂「鹤羌胜湿汤」后,张桂兰的病情出现明显转机:第一剂服后,当日阴雨绵绵,关节疼痛却未加重,泄泻次数减至每日三次;第二剂服后,关节肿胀开始消退,能缓慢屈伸,泄泻便质转稠;第三剂服后,关节疼痛大减,已能扶着榻边站立,泄泻仅每日一次,便质成形。青瑶诊其脉,寸关脉濡缓渐转和缓,每分钟增至七十次,尺脉微显,重按可得细弱搏动;观其舌,舌苔白腻变薄,舌根处露出淡红舌质,齿痕变浅。
调整药方时,青瑶加「黄芪」三钱、「当归」二钱,黄芪用蜜炙至表面微焦,当归用酒炒至微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