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胃,燥湿痰』,与茯苓相须,如筑堤防洪,使湿有出路。」
仙鹤草采用「土炒」法:取鲜嫩茎叶,洗净切段,与伏龙肝粉同炒,至叶片边缘微焦,散发出焦香与土香混合的气息。「土炒仙鹤草,既能涩肠止泻,又可引药入脾经,」青瑶捏起一段炒好的仙鹤草,茎杆呈深绿色,表面附着少量土粉,「《滇南本草》言其『治大肠下血,久泻久痢』,与四君子汤相伍,可收『健脾止泻,止血不留瘀』之效。」
陈皮、半夏则用「姜制七次」法:取陈皮刮去白瓤,半夏浸泡七日去毒,每日换姜汁一次,至口尝无麻味,晒干后备用。「姜制陈皮、半夏,去其燥烈之性,留其化痰之力,」青瑶将二药投入药罐,「《医学启源》言陈皮『导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半夏『治寒痰,止呕吐』,与仙鹤草相佐,可化湿痰而不伤阴。」
四·土釜温煎培土基
煎药选用「黄土釜」——此釜以黄河中下游冲积土烧制而成,釜底刻「地天泰」卦象,内膛涂以灶心土混悬液,经九次煅烧而成,取「以土补土,天地交泰」之意。青瑶先将潞党参、土炒白术、茯苓投入釜中,加入五升「长流水」——取江河上游活水,性动而不滞——浸泡二时辰,待药材吸饱水分,水面浮起一层浊沫,此乃土湿之浊,用竹筷轻轻撇去。
「煎健脾药需文武火交替,」青瑶点燃「栗炭火」——栗炭取自千年栗树,性温而稳,「武火如春耕破土,能迅速激发药性;文火如秋阳晒谷,使药力缓缓释放。」待药液煮沸,转文火慢煎,同时加入「黄土水煎」——取灶心土二两,加水煮沸,静置澄清,取上清液——每半个时辰添加一次,保持药液量。
当药液煎至一升时,青瑶加入二两「饴糖」,此糖以糯米熬制,色如琥珀,质稠如蜜。搅拌过程中,药液逐渐由清转浊,散发着谷物的甜香与草药的清苦,如深秋的田野,既有收获的甘甜,又有泥土的厚重。「饴糖甘温,入脾经,能缓中补虚,」她解释道,「与四君子汤相伍,可防燥伤津,此乃『甘温除热,以润制燥』之法。」
五·针灸辰时培土金
配合药物治疗,青瑶采用「培土生金」针法,于辰时(7-9点)——脾经当令之时——施针。她取「金针」——以纯金炼制,性温,能增强温补之力——先刺「脾俞穴」,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一寸五分,得气后行「补法」:拇指向前捻转九次,食指向后捻转六次,反复三次,使针下产生沉紧感,如握湿土,同时嘱患者想象黄土堆积,堵住泄泻的泉眼。
在「肺俞穴」行「平补平泻」法:先浅后深,刺入一寸,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针柄上的温度传感器显示针体温度与体温相近,「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平补平泻可调和肺金,补土生金,」青瑶解释道,「如春日播种,既需培土,亦需雨露。」
针后加「隔姜灸足三里」:将生姜切成五分厚的薄片,用银针扎出数十个小孔,置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三壮。艾绒中掺入少许麝香,香气随烟入穴,能通十二经,增强疗效。「足三里为胃经合穴,灸之能健脾和胃,」青瑶点燃艾炷,「如给脾胃添一把火,助其腐熟水谷。」
施针过程中,李桂兰突然腹中发出「辘辘」肠鸣,如春水冲开冰层,持续约一盏茶工夫。她面露惊讶:「肚子里好像有个小太阳在转,暖烘烘的,咳嗽也轻了。」青瑶观察其面色,「明堂」泛黄渐退,「山根」青色减轻,知是脾气渐复之象。
六·土金双补咳泻止
三剂「鹤桂四君汤」后,李桂兰五更泄泻次数减至每日一次,便质转稠,不再夹有未消化食物,干咳频率降低,咽喉干痒减轻,痰中血丝消失。青瑶诊其脉,寸关脉濡缓渐转和缓,尺脉仍沉,舌象中舌苔白腻渐化,裂纹变浅,遂调整药方:加「补骨脂」二钱、「肉豆蔻」一钱,增强温肾止泻之力;减去半夏至一钱,避免燥伤肺津。
「补骨脂辛温,能补肾助阳,纳气止泻,」青瑶将补骨脂用盐水炒至微焦,「盐水引药入肾,《本草纲目》言其『治五更泄泻』;肉豆蔻温中涩肠,用麸皮煨制去其燥烈,二药与仙鹤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