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毒”二字,正刺入心脏模型的“膻中穴”,正是“邪入心包”的极致。
三、水始涸处·寻芳采药清心包
青蚨踏过干涸的河床,在火山岩缝中寻得三窠牛黄。其色金黄如蛋黄,质轻松易碎,断面有层纹如年轮——此乃“天然牛黄,得火之精,能入心经,辟秽解毒”。他以鹿骨刀小心翼翼取出牛黄,见其周围凝结着紫色结晶,正是“火毒瘀阻”的佐证。
转过山角,背阴崖壁上生长着几丛黄连,叶片呈披针形,叶脉如鸡爪状——此乃“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泻心火”。他采集七株黄连,见其根须缠绕着犀角(代用品)碎屑,暗合“犀角清心,黄连泻火”。
最关键的是寻找冰片。青蚨在深山中寻得一处冰窟,窟顶垂下的冰棱竟呈赤色,敲下一块含于口中,凉意直达心窍,却有一丝苦辛——此乃“冰片辛香走窜,能通诸窍,引药入心”。他取冰片七钱,见其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如心窍开通之象。
四、七情和合·炮制玄机透心包
回到银杏树下,青蚨架起青铜鼎,鼎中注入秋分正午的天落水——此水承阴阳之气,能引药入心,清热而不滞。他先将牛黄用竹沥水研成细粉,再以黄连汁调和,待其凝成颗粒如粟米:“牛黄得竹沥,增强豁痰之力;黄连得牛黄,直折心火之亢。”鼎中腾起黄色烟雾,隐约可见心神清明的影像。
犀角(代用品)需与水牛角共锉成屑,青蚨取二角碎屑共研至无声,散发出咸寒之气。“犀角(代用品)清心凉血,水牛角解毒逐瘀,合用可解火毒血瘀。”他将药屑投入鼎中,顿时烟雾化作赤红色,如朱雀展翅,暗合“火得水制”的医理。
冰片则与麝香共研成末,青蚨取麝香少许,与冰片按七比三比例混合,香气浓烈而清凉。“麝香、冰片为透窍之先锋,能引诸药直达心包。”最后,他取出一片去年秋分收藏的雷击枣木,刻成“心”字符文,投入鼎中——此木含雷电之精,可镇惊安神。
“此乃加味安宫牛黄丸,牛黄、犀角(代用品)为君,黄连、黄芩为臣,麝香、冰片为佐,雷击枣木为使。”青蚨默念《温病条辨》的方解,忽见鼎中丹药分成三色:上层黄(清心)、中层赤(凉血)、下层白(透窍),恰合“三焦同治”的妙理。
五、阴阳平分·药透心包神昏醒
青蚨将丹药分成七十二丸,每丸都用金箔包裹——此乃“金能制火”之法,可增强重镇之力。最先服药的老者刚咽下丹药,便觉一股清凉从“人中穴”钻入,如清泉注入沸鼎。半柱香后,他忽然咳嗽,吐出半碗黑红色黏痰,痰中竟裹着如火焰状的血块——此乃心包痰火随药排出。
病童服药后,目珠渐转正常,望着青蚨手中的银杏叶,竟能认出:“叶……蝴蝶……”其舌苔焦黑渐退,露出绛紫色舌质,脉洪大之象渐缓。其他村民反应各异:有的咳出如墨汁般的瘀痰,有的排出如羊粪般的黑便,有的全身汗出热退,如心包热邪随二便、汗液而解。
此时,东方天际出现秋分的第一缕凉风,青蚨站在村口,见寒蝉群的翼翅已恢复正常色泽,鸣声清亮如击磬。他伸手接住凉风,风中竟夹杂着牛黄的清香,落在掌心凝成“醒”字,与腰间的银杏叶香囊共鸣,竟震落囊中火毒,露出底层的《紫雪丹》残页。
六、赏心乐事·青梅煮酒论宁心
晨光中,青蚨从树洞取出一坛青梅酒,坛盖打开时,酸香之气混着牛黄的清凉扑面而来。酒坛内壁的“离卦”纹路被酒液浸润,泛着赤色光晕。他倒出两碗酒,只见酒液中浸泡的牛黄颗粒如金星闪烁,黄连饮片如赤练沉浮,正是“火得水制”之象。
“此酒以秋分青梅、夏至竹沥、秋分黄连、冬至牛黄酿成,经四季火气调和,最能清心开窍,凉血解毒。”青蚨端起酒碗,示意老妇品尝,“心为火脏,最怕热邪。今用牛黄、黄连之苦寒,直折心火;麝香、冰片之芳香,开通心窍;青梅之酸收,防辛散伤阴,合而为一,恰如《黄帝内经》之‘热者寒之,开者通之’。”
老妇饮下酒后,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