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在竹简上记下,“春分治草,当知‘阴阳不可偏补,需自和也’。此草得阴阳平衡之正,可应一切阴阳失衡之证,全在‘以太极一气为药,以阴阳自和为引’。”
结语·天人合一
戌时末,仲春的微风拂过悬壶谷,山茱萸的太极果实散发出柔和的光晕,如天地初开时的混沌清气。光晕所过之处,药田中的熟地藤蔓缠绕附子茎秆,山萸肉果实与肉桂花苞同枝绽放,竟似阴阳交感后的生机无限。青黛望着这株灵草,忽觉任督二脉有热气流转,一股太和之气从“会阴穴”升至“百会穴”,再还归“丹田”——此气从先天来,经后天行,至先天止,正是“天人合一,阴阳同源”的终极体悟。
此回书,说尽春分“阴阳平衡”之奥,解明“天人合一”之理,更演中医“执简驭繁,以和为贵”之智。正是:
春分阴阳两相平,六味肾气各有灵。
岐伯妙悟通今古,青黛灵丹合太宁。
根连任督通玄关,果映太极会黄中。
欲知清明养肝事,且看东风拂柳轻。
终章预告·第二十六回清明养肝东风拂柳轻
却说青黛仙子在春分时节悟得山茱萸“阴阳平衡”之性,待至清明,悬壶谷中阳气升发,肝气当令,正应“清明风至,草木繁动”“肝主春,风木用事”之理。山茱萸得清明“养肝”之气,太极果实竟化出“风”“木”二象:风象如柳丝拂动,木象似乔木参天。
此时,掌管风药的防风仙子携“川芎茶调散”而至,主张以川芎、防风疏风止痛;掌管木药的白芍仙子持“芍药甘草汤”前来,要求用白芍、甘草柔肝缓急。二仙争执不下之际,山茱萸果实忽然吹出青气与抽出新条,正应“风木相搏,肝体肝用”的终极调和。
恰逢黄帝仙师驾临,以《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之理点化众人,指出山茱萸需在清明时节展现“肝体柔和,肝用条达”之性。话音未落,青气与新条交融,化作“养肝柔肝丹”,果实表面浮现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金字,正是《内经》养肝要旨的终极显化。
(注:本回融合《内经》最高哲学,展现山茱萸历经二十四节气后修成“药中太极”的历程。全文以“阴阳平衡”为核心,贯穿二十四节气的药性演变,最终回归《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至理,完成“山萸仙踪”的哲学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