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间如有春风拂过,往日的郁郁之气一扫而空——此气从“期门穴”入,经“章门穴”行,至“足三里”出,正是“肝气疏泄,脾气健运,气血调和”的切身体悟。
此回书,说尽清明“疏肝理气”之奥,解明“散收相济”之理,更演中医“治未病”“求其属”之智。正是:
清明风动疏肝气,辛散酸收两相宜。
逍遥膏内藏天地,肝胆经中见奥微。
三焦通畅无阻滞,四季调和有定规。
欲知谷雨除湿事,且看脾土奠根基。
下章预告·第六回谷雨除湿脾土奠根基
却说青黛仙子在清明时节悟得山茱萸“辛散酸收”之性,待至谷雨,悬壶谷中湿气渐盛,正应“雨生百谷”“脾主运化”之理。山茱萸得谷雨“除湿”之气,阴阳鱼果实竟分化出“湿”“燥”二象:湿象如云雾缭绕,凝聚成“痰饮”之形;燥象似烈日当空,幻化为“燥屎”之态。
此时,掌管湿药的浊溪仙子携“渗湿汤”而至,汤中以茯苓为君,泽泻为臣,猪苓为佐,白术为使,主张导湿下行;掌管燥药的燥云真人持“燥湿丹”前来,丹中以苍术为君,厚朴为臣,陈皮为佐,甘草为使,要求苦温燥湿。二仙争执不下之际,山茱萸根部忽然涌出清泉(水湿泛滥)与燥土(土燥失润),正应“脾喜燥恶湿,又主运化水液”的矛盾特性。
恰逢张仲景仙师驾临,以《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理点化众人,指出山茱萸需在谷雨时节培育“燥润相得”之性。话音未落,清泉与燥土交融,化作膏腴之地,果实表面浮现出“脾为后天之本”的金字,正是《脾胃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病机显化。
欲知青黛如何以“参苓白术散”为蓝本炼制祛湿之剂,山茱萸又将展现何种“培土生金”“土旺四季”的神奇,且看下回分解。
(注:本回新增“性味归经五行辨浮沉”部分,深入探讨性味与五行、经络的关联;在“逍遥炼剂”中细化采药时辰、炮制方法与卦象对应;通过扁鹊引用《难经》理论,深化“治未病”思想。场景描写上,融入十二风阵、二十四将等意象,增强神话的仪式感与理论的厚重感,确保中医思想与文学性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