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药遇血即化,露出仓庚鸟原本的明黄色羽毛。青珩则以薄荷蜜涂抹其翼,蜜中“辛凉”之气渗入肌理,焦枯的羽翼竟重新焕发光泽。
此时,最后一候“鹰化为鸠”悄然来临,只见西方天际有雄鹰敛翅,化作温顺的斑鸠,缓缓落在青蘅居的屋檐上。青珩望着这一幕,取出《五运相胜图》:“鹰属金,鸠属木,金化为木,乃金气退、木气平之兆。今岁的风燥之患,总算暂告一段落。”
第七节清平散·性味归经验奇方
战后,二人将清平散改良为膏方,取名“震春膏”。青珩取少许膏体滴入“十二井穴盘”,但见膏液顺着“少商”(肺经)、“大敦”(肝经)缓缓流动,最后在“太冲”(肝原穴)处汇聚——此乃药性入肝肺二经的明证。
钩藤仙子以“脉诊鸟”测试药性,鸟儿啄食膏体后,原本急促的脉搏(对应“弦脉”)渐渐和缓,转为“春弦”应有的从容节律。“妙哉!”她赞叹,“薄荷轻清上浮,治头面之风;桑叶清润肺金,制木火之炎;菊花平肝熄风,定内动之魂;钩藤通经透络,引药入肝。四药相须,如琴瑟和鸣。”
说话间,有药农来报,称晨起劳作时突然眩晕欲仆,手足震颤。青珩以震春膏抹其太阳穴,又取钩藤三钱、薄荷二钱、桑叶二钱、菊花一钱,煎水服之。半炷香后,药农汗出热退,眩晕立止,连称“如拨云雾见青天”。
阿栎在旁记录医案,忽然问道:“为何不用甘草?”青珩微笑解释:“此证风燥为主,甘草虽能缓急,但其甘壅之性恐助燥邪,故暂不用。待风平燥减,再以甘味善后不迟。此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理。”
尾记·节气悟理
是岁惊蛰,青珩与钩藤仙子共治风燥之患,被录入《药王风科案》首篇。其文曰:“惊蛰者,震气发也。木旺则风生,金囚则燥起,故风燥相搏为患。治之当以辛凉清解为主,佐以酸收润降。薄荷、钩藤相须为用,辛能散风,凉能润燥,藤能通络,叶能升清,此‘以形治形,以气治气’之妙也。”
(第三章完·下章预告:春分节气,青珩需调和“昼夜均,寒暑平”之机,却遇“木火刑金”之变,需以薄荷配石膏、麦冬,演绎“辛凉清里”之法,更将揭晓青蚨神与五运根源的关联……)
注:本回深化中医理论——
1.病机分析:结合五运六气,解析“风燥相搏”病机(厥阴风木司天+阳明燥金客气)
2.配伍理论:构建“辛凉平剂”(薄荷+桑叶+菊花+钩藤),体现“轻可去实”治法
3.归经理论:通过药性流动、脉诊鸟反应,直观展示药物入肝肺经的路径
4.治则应用:区分“急治标”(震春膏外用)与“缓治本”(汤剂内服),体现辨证思维
5.药物炮制:经霜桑叶、薄荷尖的应用,强调“时间医学”对药效的影响
下章将围绕“春分·阴阳平衡”,展开“木火过旺克肺金”的故事,通过薄荷与清热养阴药的配伍,深入阐释“五行乘侮”机制,及“调和阴阳”的治则在神话场景中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