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长约40-45,肠壁增厚(0.6-0.8),呈“之”字形,内容物已成半固体,ph7.5-8.0(碱性),氧分压略高(仍以厌氧为主),蠕动频率低(3-5次\/小时)。
菌群特点与分类:
1.优势转变:
-厚壁菌门占比升至30-35%:尤其是丁酸梭菌(clostridiubutyricu,占比8-10%),专性产丁酸(占ScFAs的40%),修复远端肠黏膜。
-拟杆菌门降至15-20%:因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减少,转向降解宿主源性底物(如黏蛋白o-糖链)。
2.特征菌属:
-罗斯氏菌(Roseburia,5-7%):高效利用乙酸生成丁酸,与肠道运动协调性相关。
-克雷伯菌属(Klebsiel,2-3%):条件致病菌,在黏液层受损时易过度增殖(>5%可引发炎症)。
有益性与有害性:
-核心功能:
丁酸梭菌等通过丁酸增强肠平滑肌收缩力(提高蠕动效率10-15%),同时丁酸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促进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od)表达(蛋白含量增加20-30%)。
-风险因素:
低纤维饮食导致黏蛋白降解过度,黏液层厚度从乙状结肠起始段的150μ降至直肠前的50μ,克雷伯菌等趁机侵入黏膜下层,引发憩室炎(发病率约10-20%50+人群)。
五、直肠与肛门:菌群的“终端防御带”
解剖与生理环境:
直肠长约12-15,肠壁最厚(0.8-1.0),末端连接肛管(长约3-4),内容物为成形粪便,ph7.0-7.5,接近肛门处氧分压升高(微需氧环境),存在短暂高压区(肛门内括约肌压力约30-50hg)。
菌群特点与分类:
1.过渡性菌群:
-革兰氏阳性菌比例上升:葡萄球菌属(Staphylo,5-8%)、链球菌属(Strepto,3-5%),适应稍高氧环境,形成物理屏障。
-专性厌氧菌仍占主导(70-80%):如拟杆菌属(15-20%)、梭菌属(10-15%),继续降解残余底物,产少量ScFAs(浓度约20-30ol\/L)。
2.特征差异:
肛管处菌群更接近皮肤微生物(如丙酸杆菌属),而直肠上段仍以肠道固有菌群为主,菌群密度达峰值(10^12cFU\/g粪便,是盲肠的10倍)。
有益性与有害性:
-防御功能:
葡萄球菌等通过分泌抗菌肽(如防御素)抑制外来病原体(如艰难梭菌孢子清除率提升30%),同时直肠菌群代谢产物(如丙酸)增强局部免疫系统(IgA分泌细胞数量增加15%)。
-致病风险:
肛门括约肌松弛时(如老年人),大肠杆菌等易位至肛管,引发肛周脓肿(致病菌中大肠杆菌占比>60%);直肠菌群失衡(如产硫化氢菌>10%)与直肠癌前病变相关(dNA氧化损伤率增加25%)。
六、菌群的共性特征与数据对比表
肠段优势菌门核心代谢产物菌群密度(cFU\/g)ph值有益菌占比*条件致病菌警戒值
盲肠拟杆菌、厚壁菌乙酸、丙酸10^115.5-6.580-85%变形菌>10%
升结肠拟杆菌、厚壁菌丁酸、乙酸10^11-10^126.5-7.075-80%产甲烷菌>5%
横结肠多门均衡ScFAs、氨10^127.0-7.570-75%肠球菌>10%
降结肠厚壁菌、拟杆菌丁酸10^127.5-8.070-75%克雷伯菌>5%
乙状结肠厚壁菌丁酸10^127.5-8.065-70%硫酸盐还原菌>8%直肠肛门厚壁菌、放线菌微量ScFAs10^12-10^137.0-7.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