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大理寺亦不敢怠慢,全力追查李泰下落,誓要将此叛逆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刑部、大理寺二部,奉李治之命,倾尽全力,追查李泰下落。
昼夜不息,审讯相关人员,又悬赏民间,望有知情者举报,然李泰似人间蒸,杳无音讯,众皆焦头烂额。
时逢初夏,天气炎热,皇城内外,皆是一片焦躁。
百姓议论纷纷,皆道此事关乎大唐社稷,不知何时得解。
李治闻此,更是焦虑难安,常独坐龙椅,凝视窗外,思绪万千。
正值盛夏,赤日炎炎,皇城内外,人心惶惶。
李治焦虑难安,常独坐龙椅,凝视窗外,思绪纷飞,忧心如焚。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步入殿内,跪地禀报:“陛下,城外有使者求见,自称是突厥使臣,有要事相商。”
李治闻言,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突厥使臣?此时来见,莫非与李泰之事有关?”
思索片刻,李治沉声道:“传他进来。”
侍卫领命而去,不消片刻,一名身着异族服饰的使者步入殿内,躬身行礼,道:“突厥使臣拜见大唐皇帝陛下。”
李治目光如炬,紧盯着使者,沉声道:“使臣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使臣闻言,微微抬头,目光闪烁,沉声道:“陛下容禀,我主闻大唐皇室生变,逆贼李泰欲勾结我突厥,共谋大唐江山。
然我突厥与大唐刚交好没多长时间,不愿刀兵相见,故遣臣前来,欲与陛下澄清误会,共商和平大计。”
李治闻使臣所言,神色稍缓,然目光中犹带戒备,沉声道:“使臣此言,可是属实?李泰叛逆,竟欲勾结突厥,此等大事,不可不察。”
使臣见状,连忙躬身行礼,急声道:“陛下明鉴,我主确无此意。
李泰叛逆,欲乱大唐,我突厥不愿被其利用,故特遣臣前来澄清误会,望陛下勿要听信谗言,伤了两国和气。”
李治神色略显微松,然眸中戒备之光未减,沉吟片刻,说道:“此事干系重大,朕需详加思索。
若突厥果无此意,朕自当明辨是非,不致伤了两国和谊。
然李泰叛逆之行,已犯国法,朕必追查到底,绝不姑息。
望使臣归国后,转达贵主,朕愿与突厥共守和平之约,但若有悖此约者,朕亦将不惜一战,以保大唐江山社稷。”
使臣连忙再次躬身,道:“陛下圣明,我主定当谨遵和平之约。”
李治挥了挥手,示意使臣退下。
待使臣离去,李治陷入沉思,他深知突厥心思难测,虽表面求和,但不可轻信。
李治沉吟良久,心念突厥之谋,实难揣测。
虽遣使澄清误会,然他心意难知,不可不防,念及父皇李世民在世之日,与突厥交好,不过权宜之计,以求大唐百姓安居乐业,而今父皇仙逝,突厥或有异动,须得未雨绸缪。
念及此,李治霍然起身,传召兵部、刑部及大理寺众臣入宫。
众臣闻召,不敢怠慢,匆匆入宫,跪于殿前,听候圣裁。
李治端坐龙椅,目光如炬,扫视殿内众人,沉声道:“突厥使臣虽来澄清误会,然朕深知他心思难测。
朕意已决,兵部当加强边疆防务,整肃军备,以防突厥不测。
刑部、大理寺则需继续全力追查李泰下落,务必将此叛逆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以正朝纲。”
众臣领命,正要退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一名小太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跪地奏道:“陛下,不好了!
大理寺狱中几个与李泰案有关的犯人突然暴毙,死状凄惨,似是中毒而亡。”
李治听闻,脸色骤变,拍案怒道:“竟有此事!
定是有人想杀人灭口。”
他转而看向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厉声道:“你们务必彻查此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谁在作祟。
若有懈怠,严惩不贷!”
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闻言,神色大变,连忙跪伏于地,齐声道:“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