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回家,通常是几个儿子连蒙带猜的才能把信读明白。如今听老婆子那意思,老二媳妇倒是个读书的料子。就这两三年的功夫,那书简直读了一屋子。于是这次读信的任务,自然就到了秀娥头上。
王秀娥接过这便宜丈夫的信,心里多少有点儿复杂。原身致死都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而那便宜丈夫也不怎么给她写信。但凡有什么事,也都是求了别人帮忙念信,要回信也得求了别人代笔。
可自从王秀娥换了芯子,不但生了孩子还遇到那么大的事。丁济群难得多写了几封信回来,还难得关心了几句她这个妻子。更是在秀娥亲笔回信后,丁济群还特地对她追求进步的行为表示了肯定及鼓励。
对此秀娥只想送他个白眼儿,心想谁用得着你肯定。
这次丁济群又来信,除了问候一下家里,最主要的还是说他现在青岛海军炮校进修,基本上算是稳定下来,那意思是让秀娥带着三个孩子去随军。
对于秀娥随军的问题,丁家老小基本上都是赞同的。毕竟这么个娇贵的身子继续留在农村,还真是有点格格不入的意思。时间短了,家里村里的都能记着她身上的功劳不说什么。可时间一长,不能干活儿的农村妇女少不得被人讲究。
这里面只有丁家公婆,打心里盼着儿子能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
既然决定要随军,秀娥也给丁济群写了回信,然后就开始动手收拾行李。
这一收拾才发现,要带的东西还真不少。除了娘儿四个随常的几件衣服和必要的东西之外,还有她这三年得的一些东西。
尤其师父师娘留给秀娥的三个大箱子一定要带,其中一箱子满满的医书,另外两个箱子则是一些贵重的物品。
剩下其他东西,秀娥决定到了青岛再重新置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