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物种作物不得进入流通环节。”
他调出地球历史上的基因污染案例,“上世纪的转基因玉米事件证明,短期无害不代表长期安全。”
温棠站在右侧,她的屏幕上是动态的情感符号云,橙色的“信任”
符号与绿色的“期待”
符号占据主导:“但《星际共生协议》第5条也规定,在极端环境下,可适当放宽伦理限制以保障生存需求。”
她播放志愿者的采访视频,画面里的科研人员捧着共生稻笑得灿烂,“火星基地的粮食自给率仅为41,共生稻能让这个数字提升至78,情感数据显示这直接降低了基地人员的焦虑指数。”
星环学者的手指在投影上划出星环伦理符号:“星环文明的‘生命共享原则’认为,基因交流是宇宙的自然法则。”
他调出星环主星的作物图谱,上面全是跨物种融合的成功案例,“但我们会在每种作物上标记基因来源,让食用者拥有知情权——这或许是平衡之道。”
争论持续了三个小时,会议室的灯光随着气氛明暗变化。
顾砚的理性分析如手术刀般精准,不断剖析基因链上的潜在风险;温棠的情感数据则像温暖的光,展示着技术背后的人文需求。
当秦朝阳提出“透明化标注+动态监测”
方案时,争执不休的双方终于出现了妥协的迹象。
深夜的伦理审查办公室,顾砚仍在修改审查草案。
全息屏幕上的条款被反复斟酌,红色的风险标记旁渐渐出现绿色的补充说明。
他揉着酸的太阳穴,目光落在文件边缘——那里不知何时多了几处小小的插画:用荧光笔勾勒的安心符号、微笑的稻穗、还有举着天平的小人,笔触娟秀,显然出自温棠之手。
最末页的空白处,温棠画了个简单的笑脸符号,旁边写着:“规则是保护,不是枷锁。”
顾砚的指尖轻轻拂过插画,冰冷的全息投影仿佛也带上了温度。
他想起白天的争执,突然意识到自己过于关注技术风险,却忽略了伦理审查的本质——不是阻止进步,而是让进步更安全。
舱门“嘶”
地滑开,温棠抱着一摞数据报告走进来,鼻尖沾着淡淡的稻香。
她将报告放在顾砚手边,轻声说:“刚完成的深层情感分析,73的受访者表示‘只要明确标注基因来源,愿意接受跨物种作物’。”
她翻开最厚的一本报告,里面夹着一张手绘的天平插画,天平两端分别写着“规则”
与“温度”
,支点处画着小小的平衡符。
“理性需要感性校准。”
温棠的指尖点在天平支点,“你的审查草案像精密的仪器,却少了点人文弹性。”
她调出志愿者的手写建议,“大家不是不重视风险,而是希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拥抱新技术,就像这天平需要两端平衡才能稳定。”
顾砚看着那张手绘天平,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最好的伦理审查,是让规则守护温度,让温度软化规则。”
他将温棠的情感数据导入审查草案,红色的风险标记旁自动生成了橙色的公众接受度数据,形成奇妙的互补色:“你说得对,纯粹的理性会陷入僵化,就像只有星环基因的作物无法存活。”
温棠惊讶地现,顾砚在草案的修订记录里,将她画的安心符号设为了批注标记。
每个风险提示旁都跳动着小小的笑脸符号,原本冰冷的条款突然变得生动起来:“你把我的涂鸦放进正式文件里了?”
她的耳尖泛起微红,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
“这是重要的情感参考依据。”
顾砚的语气依然严肃,但嘴角却悄悄上扬,“伦理审查不仅要分析基因序列,还要解读情感符号——就像你说的,生命本能有时比技术数据更可靠。”
他调整投影角度,让基因图谱与情感量表在屏幕上形成完美的平衡构图,“透明化标注方案可以这样优化……”
两人的影子在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