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阳舒展)
1987年隆冬,749局的实验室里,寒气顺着金属地板渗入骨髓,却抵不过众人心中的焦灼。
乾峃昇在国际自然现象联合研究峰会上遭遇的质疑仍萦绕耳边——有学者公开质疑:“749局的研究成果,能否在独立第三方验证下重现?”
这句话如同一把重锤,敲醒了沉浸在合作成果喜悦中的研究团队。
“重复性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乾峃昇将《自然》杂志上的质疑文章拍在会议桌上,杂志边角被他捏得皱,“从明天起,重启心灵感应、高反应、历史场景重现等关键案例的验证实验。
邀请国际联合研究团队、中科院专家组,甚至民间独立科研力量参与,确保过程绝对透明。”
当其冲的是心灵感应案例。
周启铭带领团队重新搭建实验环境,将电磁屏蔽舱升级为双层导材质,量子共振探测器也迭代到3o版本。
美国darpa的约翰逊教授带着自己的团队前来,随身携带着经第三方机构认证的检测设备。
双胞胎苏文与苏武再次坐在实验舱内,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熟悉的研究人员,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像头与监测仪器。
第一轮验证以失败告终。
当苏文试图向苏武传递几何图形时,量子共振探测器仅捕捉到零星的微弱信号,脑电波同步率不足15。
“是不是设备出了问题?”
约翰逊教授皱着眉头检查仪器。
周启铭却面色凝重:“所有设备都经过三方校准,问题可能出在实验对象的状态。”
果然,深入沟通后现,苏文近期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这让团队意识到,心灵感应能力或许与受试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调整策略后,研究人员在实验前为苏文安排了心理疏导,并挑选他状态最佳的时段进行测试。
奇迹在第三次验证中出现:量子共振信号稳定显现,脑电波同步率回升至38,苏武成功复现的图形达到7o的准确率。
现场的国际专家们纷纷起身鼓掌,日本学者山本隆激动地说:“这个结果证明,心灵感应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真实存在且具有可重复性的!”
高反应案例的验证同样充满挑战。
意大利神经肌肉研究团队带来了世界顶尖的运动捕捉系统,每秒可记录
帧人体动作细节。
短跑运动员林霄在跑道上就位,激光束从不同角度随机射,测试他的反应度。
前两次实验中,林霄的反应时间均出此前记录,这让在场的专家们陷入困惑。
“会不会是训练过度导致身体疲劳?”
苏晴查看林霄的体检报告,现他的肌酸激酶指标偏高。
团队果断暂停实验,让林霄进行为期两周的恢复训练。
再次测试时,林霄如离弦之箭,以oo75秒的惊人反应度打破自己的记录,其肌肉力模式与神经传导数据,与之前的研究结果高度吻合。
德国神经科学家施耐德博士兴奋地说:“这说明高反应能力具有稳定的生理基础,是可以被科学验证的!”
最具争议的当属历史场景重现案例。
法国考古团队坚持全程使用碳十四测年法和地质雷达探测,对陆承钧的描述进行验证。
当陆承钧指出洛阳某处地下存在汉代粮仓时,法国领队皮埃尔教授冷笑着启动地质雷达:“如果仪器没有现,我希望749局能公开道歉。”
然而,随着挖掘工作的推进,土层下逐渐露出汉代陶制粮仓的轮廓。
更惊人的是,粮仓内的谷物经碳十四测年,年代与陆承钧描述分毫不差。
皮埃尔教授呆立在考古现场,手中的检测报告被风吹得哗哗作响:“这这完全违背了我们现有的历史研究方法,但数据不会说谎。”
重复性验证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暴露出诸多问题。
有些实验因环境变量控制不足导致结果偏差,有些则因受试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