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长女,从小就懂事。”她缓缓开口,“我父亲早逝,我十几岁就开始打工,供弟弟们上学。后来,我结婚了,生了两个女儿。那时候,很多人说,女孩没用,但我从来不这么认为。”
台下响起掌声。
“我告诉我的女儿们,你们和男孩一样,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林阿婆继续说道,“后来,我的女儿们都考上了大学,一个成了医生,一个成了老师。我这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我知道,我做对了。”
春棠听着,心里一阵酸楚。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也曾这样教导她,但她那时太年轻,听不懂母亲的苦心。
第二位讲述者是王阿姨,五十多岁,是一位单亲妈妈。她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儿子长大。
“我曾经以为,我会撑不下去。”她哽咽着说,“但每当我看着儿子熟睡的脸,我就告诉自己,我不能倒下。”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后来,我儿子考上了大学,去了外地。我一个人在家,常常会想,我是不是做得还不够好?是不是没有给他足够的爱?”
台下一片沉默。
“直到有一天,他打电话回来,说他想我了。那一刻,我知道,我做的,已经够了。”
春棠看着她,眼眶湿润。她忽然明白,母亲的爱,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去描述,它藏在每一个清晨的早餐里,藏在每一次深夜的守候中,藏在每一次默默付出却不求回报的瞬间。
**一百四十六**
分享会结束后,春棠和李然回到档案室,整理当天的录音和笔记。
“你有没有注意到?”李然一边整理一边说,“这些母亲们,几乎都不曾真正表达过自己的情感。她们总是把爱藏在行动里。”
春棠点头:“是啊。她们习惯了沉默,习惯了付出,习惯了把所有的情绪都压在心底。”
她翻开笔记本,写下一段话:
“母亲的声音,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她们不说,不代表她们不爱。她们沉默,是因为她们知道,爱,不需要言语。”
她合上笔记本,轻声说:“也许,我们应该出一本关于母亲的书。”
李然看着她,眼里闪过一丝笑意:“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已经记录了工人的声音、老人的声音,现在,是时候记录母亲的声音了。”
春棠点点头:“这本书,就叫《无声的爱》吧。”
**一百四十七**
《无声的爱》的筹备工作很快展开。春棠和李然开始收集更多母亲的口述记录,他们联系了几位曾经在讲堂上分享过故事的母亲,也主动拜访了一些愿意讲述的女性。
沈明辉和张明远再次加入编辑团队,他们负责设计封面和排版。林婉清也从国外寄来了一些关于海外华人母亲的口述资料。
“我采访了几位在异国他乡抚养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写道,“她们的故事,也许和我们这里的故事不同,但情感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