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上传播,也许能引起更多关注。”
春棠沉思片刻,问道:“这个人可靠吗?”
“是我以前在留学时认识的朋友。”林婉清回答,“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多年,一直希望能找到第一手资料。”
他们决定尝试。春棠亲自挑选了几章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交给对方翻译,并附上一封简短的说明信:
>“这本书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审判。它只是为了让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不再被遗忘。”
>
>“他们的故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被记住。”
信件发出后,他们开始等待回应。日子一天天过去,窗外的梅树渐渐落尽花瓣,新的嫩芽悄然生长。
某天夜里,春棠忽然接到一通电话,是林婉清打来的。
“好消息。”她的声音透着兴奋,“那位学者已经把第一章翻译完成,并且成功发表了!”
春棠握紧手机,心跳加快:“真的?”
“是真的。”林婉清笑着说,“而且反响很好,已经有几位国外的教授表示感兴趣。”
春棠挂断电话,望向窗外,夜色深沉,却星光璀璨。
她走到书桌前,在笔记本上写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只要有人愿意抬头看,黑暗就不是永恒。”
**一百零六**
随着作品在海外逐渐传播,他们也开始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回信。
有位旅居美国的华人写道:“我是在图书馆偶然读到这篇译文的。读后泪流满面,因为里面描述的那位老师,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还有一位法国的学生留言:“虽然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但我从文字中感受到了真实的情感。我想了解更多。”
春棠将这些留言一一保存,有时会在深夜独自翻阅。每一封信,都像是一颗种子,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悄悄生根发芽。
“我们做到了第一步。”她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至少,有人听到了。”
“但这还不够。”张明远补充道,“我们需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们可以尝试制作音频版本。”李然建议,“这样即使网络受限,也能通过其他方式传播。”
“还有纸质小册子。”沈明辉点头,“虽然成本高一些,但更难被完全封锁。”
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李然负责技术部分,包括音频录制与加密;张明远与沈明辉继续整理口述资料并撰写新章节;而春棠则负责统筹整体内容,并与海外联络人保持沟通。
工作变得比以往更加繁忙,但他们没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