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升起的朝阳。
然而,正当一切看似步入正轨时,一场新的风波悄然酝酿。
那天下午,春棠正在整理新一期展览的资料,突然接到一位老朋友的电话??是省图书馆的一位研究员林教授。
“春棠,我刚刚收到一封匿名信。”林教授的声音低沉而紧张,“里面提到你们的《青石之下》中涉及的部分史料来源不明,甚至暗示你们是在编造历史。”
春棠心头一震:“什么?这是不可能的!书里的每一段内容我们都反复核实过,很多资料还引用了地方志和口述史。”
“我知道,所以我第一时间联系你。”林教授顿了顿,“但我担心,这件事一旦传出去,会影响书的信誉,甚至影响‘青石记忆馆’的声誉。”
春棠沉默了几秒,随后坚定地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我会立刻调查,找出源头。”
挂断电话后,她立刻将此事告诉了张明远和春生。
“看来又是一次蓄意抹黑。”张明远皱眉,“这些人真是不死心。”
春生眼神一冷:“他们这次换了个方式,直接攻击我们的书。如果公众认为我们在篡改历史,那不仅是信任危机,更是对我们整个家庭价值观的否定。”
春棠点头:“我们必须尽快澄清事实。否则,这本书还没出版,就会被贴上‘虚假作品’的标签。”
接下来的几天里,春棠一家三口再次投入紧张的应对工作。春生连夜调出书中所有引用资料的原始出处,并制作成详细的比对文档;张明远则联系了几位长期合作的历史学者,请他们为书中内容提供权威背书;而春棠亲自前往出版社,与编辑团队沟通情况,并提出在书籍封面增加“史料来源说明”页的建议。
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追查那封匿名信的来源。经过春生的技术分析,发现这封信的发送IP地址竟然来自本地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正是之前试图收购“青石记忆馆”的那家投资公司的关联企业。
“果然是他们。”春棠冷笑一声,“看来他们是想通过舆论战来摧毁我们的公信力。”
“但我们不会让他们得逞。”张明远目光坚定,“我们可以反将一军。”
于是,春棠决定主动出击。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长文,详细列出了《青石之下》的资料来源,并附上专家推荐信和相关档案照片。同时,她宣布将在书出版后举办一场“史料溯源分享会”,邀请读者和媒体一同见证这段真实的文化旅程。
文章一经发出,迅速引发热议。许多读者留言表示支持,称春棠一家的做法令人敬佩。更有几位知名文化评论人在转发文章时写道:“在这个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坚守者。”
几天后,出版社传来好消息:《青石之下》的预售量已突破五千册,成为当季最期待的非虚构类作品之一。
而那封匿名信的幕后推手,也在舆论压力下被迫暂停了后续操作。
风波虽未完全平息,但春棠一家已经重新掌握了节奏。
那天晚上,三人再次坐在天井里,夜色温柔,星光如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