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着哭着,姜心棠感觉到有人在摸她头。
她哭声停住,以为是错觉。
她没哭,摸她头的手也没动了,姜心棠又哭了起来,果然是错觉。
“莫要再哭。”男人极度沙哑的声音,低缓响起。
姜心棠哭声再度停住,急忙抬起头来。
萧迟手从她头上,滑落到他自己腰腹上。
他方才还紧闭的眼眸已经睁开,静静地看着姜心棠。
姜心棠欣喜若狂,“你醒了!萧迟你醒了!”
她脸上还挂满泪痕,转头就要喊太医,萧迟却拉住她手,“先扶我起来,我睡得背疼......
###深入的文化交流
在跨区域合作的新篇章中,云歌寨和青柳村不仅与其他村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还开始尝试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张明远意识到,单纯的技术分享虽然重要,但要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需要让村民从内心深处理解并接纳其他地方的传统。于是,他策划了一场名为“文化互访月”的活动。
在这场活动中,来自不同村庄的手工艺人、歌手以及故事讲述者被邀请到云歌寨和青柳村进行为期一周的展示与教学。同时,本地的居民也会前往其他村庄参观学习。李然作为竹编技艺的代表之一,被派往邻近的红叶村,那里以制作精美的藤编器具闻名。而小芸则跟随几位年长的山歌手,去到了以悠扬牧笛著称的白鹿村。
“这次出去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回到村里后,李然兴奋地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经历,“原来每一种手工艺品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红叶村的藤编师傅告诉我,他们选择材料时会特别注意季节的变化,因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做出最好的作品。”
小芸也深有感触:“白鹿村的牧笛音乐比我想象中更加复杂,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表演,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的旋律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这些来自外界的启发很快融入了云歌寨和青柳村的文化实践中。村民们开始尝试将其他村庄的艺术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比如有人将藤编技术应用到竹制家具的设计上,还有人把牧笛的音色加入到山歌演奏中。这种融合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春棠的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春棠逐渐展现出对艺术浓厚的兴趣。她不仅继续坚持画画,还学会了用相机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切。在父母的支持下,她甚至办了一次小型展览,主题就是“我的家乡”。
“我拍下了春天的棠梨花、夏天的溪流、秋天的稻田和冬天的雪景。”春棠站在展板前自豪地说,“我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让更多人看到我们村子的美好。”
阿瑶看着女儿的努力,心中满是欣慰。“孩子,你知道吗?你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我们家族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你的爷爷曾经也是个画家,他总说,画笔可以连接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