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河滩慢慢往前走,我的脚步忽然顿住——在不远处的开阔地带,一块巨大的岩石静静矗立着,像一位守护黄河入海口的老者,沉稳而庄重。
他加快脚步走近,只见巨石表面经过岁月的打磨,带着自然的粗糙质感,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面刻着的“黄河入海口”五个红色大字。
那字迹笔力遒劲,笔画舒展有力,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磅礴的气势,仿佛黄河之水般奔腾不息,将黄河的雄浑与豪迈尽显无遗。
阳光洒在红色的字迹上,愈发显得醒目耀眼,让人忍不住驻足凝视,心中涌起一股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我不由得走到巨石跟前,想要留下这珍贵的瞬间。
此时的巨石旁早已聚集了不少游客,大家都拿着手机,或独自站在巨石前自拍,或请同行的伙伴帮忙拍照,还有的一家人围在巨石旁,笑着喊出“茄子”,记录下温馨的时刻,拍摄的人员络绎不绝,热闹却不杂乱。
我也掏出手机,调整好角度,将“黄河入海口”五个大字与自己一同框进画面,按下快门的瞬间,他嘴角扬起一抹满足的笑容——这张照片,不仅是此次旅行的纪念,更是与黄河近距离接触的见证。于是我写下了:
与“黄河入海口”同框
快门没响时,风先接住了我的呼吸
浑浊的浪正把陆地,揉成半透明的纱
一半是黄土高原的褶皱,一半是海的蓝
我举着手机的手,突然比河床更沉
二十年里,我总在课本里读它的咆哮
读壶口瀑布砸向岩石的轰鸣
却没料到,它奔向终点时这样安静
像父亲把半生的奔波,轻轻放进海的掌心
泥沙在这里停下脚步,垒出新的岸
每一粒土,都带着上游的体温
我站在黄与蓝的分界线上
像站在祖辈的皱纹与我的年轮之间
手机屏幕里,黄河正漫过我的鞋尖
而我不敢放大画面——怕一触碰
那些沉淀在浪底的故事,会突然漫过眼眶
让我在海风中,说不出一句
比“母亲”更重的词语
最后,我只拍下它与海相拥的模样
照片里,黄河的黄,海的蓝
还有我模糊的影子,被同一阵风
轻轻,轻轻托着
像三枚不愿轻易落地的,时光的贝壳
看着眼前人人举着手机自拍的场景,我不禁感慨起来:“如今人人有手机都自拍,比起九零年之前强多了!”
我想起小时候听长辈说过,九零年之前,人们出来游玩想要拍照,只能找景区里的照相馆。
那时候没有数码相机,用的都是胶卷相机,拍完后还要等照相馆冲洗照片,再根据游客留下的家庭地址,通过邮局把照片寄回家。
往往一场旅行结束一两个月,才能收到那些带着期待的照片,要是遇到地址写错或者邮寄延误,甚至可能再也收不到。
而现在,只要一部手机,随时随地都能拍照,按下快门就能看到照片,还能立刻分享给家人朋友,这份便捷与即时性,是当年难以想象的。
我站在巨石旁,望着不远处黄河水与海水交汇的朦胧景象,心中满是感慨:“这就是我看到的美丽的黄河入海口,你们看到了吗?”
我不是生在长在黄河边的人,在来这里之前,对黄河的了解大多来自课本和电视——知道它是中国的母亲河,知道它孕育了华夏文明,知道它有着“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壮阔,可这些都只是抽象的概念。
直到亲自踏上这片土地,从百亩芦苇荡到鸟岛,从黄河古道到入海口码头,再到如今站在这块刻有“黄河入海口”的巨石前,他才真正感受到黄河的魅力:
它既有芦苇荡的温柔,也有鸟岛的生机,既有古道的雄浑,更有入海口的壮阔。
正是因为这份“不了解”,让我对黄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让这次旅行变得格外有意义。
风轻轻吹过,带着黄河水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