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悦的消息在终端上停留了不到两秒,沈逸的手指已经划过屏幕,关闭通讯界面。
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将那段文字重新调出,逐字看了一遍。
松动的石板意味着结构不稳定,也可能触联动机关。
如果那里原本是设计用来隐藏行踪的位置,现在反而成了暴露点。
他不能让任何人再靠近那片区域。
他打开频道,声音比之前更低:“所有人暂停行动指令,原地封锁位置信息。”
回应陆续传来,夹杂着疑惑和不安。
有人问是不是计划有变,也有人直接提出质疑——时间不等人,拖延只会增加被现的风险。
“林悦踩到了机关。”
沈逸说,“我们不能再按原节奏推进。”
频道里安静了一瞬。
“你是说……她已经暴露了?”
一个队员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焦躁。
“不一定。”
沈逸盯着地图上l-3的标记点,“但风险等级上升。
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所有环节的可行性,尤其是潜入路径的安全冗余。”
“那你打算怎么办?等他们自己开门出来?”
另一人语气生硬,“原计划虽然冒险,但至少是经过模拟验证的。
你现在叫停,万一今晚他们改巡逻周期,我们连窗口期都抓不住。”
“我不是要放弃行动。”
沈逸打断,“而是必须调整执行方式。
单点切入太依赖精确控制,一旦外部变量失控,整个链条都会崩。”
“所以你的意思是让我们撤?”
那人冷笑一声,“那你之前说‘不是逞强,是效率问题’的时候,怎么没考虑这些?”
频道里的气氛一下子绷紧。
沈逸没反驳,而是启动了“天选系统”
的沟通模拟功能。
眼前的数据流迅重组,每一条言被拆解成逻辑节点,情绪干扰被剥离,留下最核心的诉求:有人担心任务失败,有人害怕伤亡不可控,更多人是对指挥层突然改变决策感到不安。
他看清了分歧的本质——不是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信任出现了裂痕。
“我承认。”
他开口,语气平稳,“原计划确实把压力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尤其是潜入阶段,容错率极低。
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不能再假设一切都会按推演走。”
他调出新的三维模型,覆盖在原有地图之上。
“所以我提出三个补充措施。”
他说,“第一,增设双中继信号节点。
我会用碎片兑换两套微型中继器,分别部署在排水渠下游和东南角通风口,确保内部通信不会因单一节点损毁而中断。”
有人低声嘟囔:“又要消耗碎片?那些可不好攒。”
“第二。”
沈逸继续,像是没听见质疑,“设定三级撤离预警机制。
一旦探测到主警报激活、能源波动异常或守卫集结提,立即触对应级别的撤退流程。
不需要集体决议,每个小组都有自主判断权。”
这回没人说话了。
“第三。”
他看向林悦所在的信号点,“关于干扰组的任务分配,我修改原先安排。
林悦不再亲自驻守l-3,改为远程操控预设诱饵装置。
我会把一台爬行机器人改装成信号射源,埋入塌方堆下方,由她从安全距离外定时激活。
既能制造足够干扰,又能避免人身风险。”
频道沉默了几秒。
“也就是说……你还是打算进去?”
林悦的声音传来,比刚才轻了些。
“这个角色目前只有我能胜任。”
沈逸说,“系统能提供实时路径推演,这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优势。
但我不会孤注一掷。
只要中继建立成功,后续支援可以在十分钟内跟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