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盯着屏幕上那条刚被激活的追踪锚点反馈线,指尖在键盘边缘轻轻一敲。
数据包已成功回传,来源终端位于城南物流中转站a区西侧配电房附近,信号停留时间长达八秒——比上次多出整整两秒。
他没有立刻调取坐标详情,而是先将整段通信路径导入“策略模拟空间”
。
三百万次推演在五秒内完成,系统给出最优响应方案:维持当前伪装日志更新频率,同时向诱饵服务器注入一段关于“补给转移计划变更”
的虚假指令。
若对方试图解析该信息,锚点将自动升级为双向渗透模式。
执行命令出后,沈逸切换至监控面板。
林悦和陈宇的名字已在任务列表中标记为“待命状态”
,他们需要等确认中转站确为活跃节点后再行动。
他调出城市劳务登记库,快筛选出两名符合伪装条件的临时工档案:一个叫张强,三十岁,身份证地址为城东棚户区;另一个是李梅,二十七岁,登记电话已停机三个月。
两人背景干净,近期无异常活动记录。
“用这两个身份。”
他在通讯频道里说,“明天凌晨三点,货运代理点开始交接班。”
林悦的声音很快回应:“明白,我已经准备好了变频贴片,贴在喉部不会影响声。”
陈宇则问:“记录仪能抗多久干扰?”
“极限四十五分钟。”
沈逸回答,“你们只负责外围采集,不进核心区域。
一旦现巡逻频率变化或摄像头重启,立即撤离。”
两人应下,频道归于安静。
沈逸关闭人员调度界面,转而调取嗅探仪最新扫描结果。
过去十二小时内,1427h频段共触九次短脉冲通信,间隔从最初的六小时缩短至五小时四十分钟,最后一次出现在两小时前。
系统标记出电磁残留峰值点,集中在中转站b栋二楼东南角,那里原本是废弃的调度办公室。
他重新打开追踪锚点的数据流,逐帧分析回传信息。
其中一条加密日志片段引起注意:【会议节点切换预案已完成,备用链路将于t+48h激活】。
时间戳与周维最近一次登录游戏的时间完全吻合。
沈逸立刻启动“极学习模块”
,对这段日志进行逆向拆解。
不到一分钟,系统还原出原始指令结构,并识别出一组嵌套式坐标编码。
这并非直接定位信息,而是一种动态偏移算法,需结合实时交通流量、电力负荷和通讯基站负载才能解算真实位置。
他调出全市能源监控图谱,将已知的中转站用电曲线作为基准参照。
三分钟后,系统锁定一处郊区建筑群——私人会所“云庐山庄”
,其夜间用电峰值出现在每日凌晨一点至两点之间,持续约五十分钟,与中转站信号活跃时段高度重叠。
更关键的是,该会所名下注册的安保公司,正是周维名下空壳公司的子公司之一。
沈逸将三维建模轮廓投射到主屏幕中央,开始标注可能的出入口、监控盲区和电力接入点。
此时,林悦的第一批现场数据传回。
音频文件来自她佩戴的微型记录仪,背景杂音中夹杂着断续对话:“……货不能压太久,上面催得紧。”
“新路线今晚试一次,别走老桥。”
声音经过变声处理,但语调节奏暴露了说话者的紧张情绪。
沈逸用系统提取声波特征,比对数据库中的已知成员语音样本,匹配度最高的是地下组织负责资金流转的二级代理赵坤。
紧接着,陈宇上传了车辆进出记录。
过去六小时内,共有七辆厢式货车驶入中转站,其中三辆悬挂外地牌照,车身喷涂物流公司名称均为虚构企业。
每辆车停留时间不过十分钟,卸货动作仓促,且司机未按规定登记身份信息。
最可疑的是最后一辆深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