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一闪,新的数据包静静躺在接收栏里,未触警报,也未携带病毒特征。
林悦的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没有立刻点开。
她记得上一次类似的情况——无声抵达、结构隐蔽,最终化作一句冰冷的威胁。
这次的数据来源被多重跳转掩盖,但追踪路径最终指向一场正在进行的地下赛事直播流。
画面本身正常,是苏瑶主持的一场非官方对抗赛回放,可在这段公开信号的音频底层,嵌着一段未被播出的私密通信记录。
“你看到了?”
她低声问。
光标微微一颤,随即自动调出系统深层协议界面。
一行字浮现:启用数据回溯,提取原始声波层。
林悦输入权限码,系统开始逆向拆解音频帧。
过程安静而缓慢,像从沙砾中筛出细金。
几分钟后,一段扭曲的对话片段被剥离出来,夹杂着变声处理和干扰码,几乎无法辨识。
“这段语音……不是随机生成的。”
她说,“语节奏有规律,像是在传递指令。”
放大第三频段,叠加降噪模型。
沈逸的声音从扬声器传出,平稳得不像情绪所能承载,“他们用比赛解说做掩护,把信息藏在背景音里。”
林悦照做,将音频波形拉长至毫秒级精度。
随着噪声逐渐滤除,几个关键词终于浮现:“原型机”
、“三轮测试”
、“目标锁定”
。
她的呼吸一顿。
继续解码。
识别说话者声纹特征。
数据库迅比对,十几秒后,其中一个声音被标记为高匹配度——陈宇的技术副手,曾在一次联赛技术交流会上短暂露面,负责调试战斗反馈装置。
此人早已脱离公众视线,却被捕捉到出现在这场不起眼的地下赛现场。
“他们在用非注册频道联络。”
林悦盯着时间戳,“就在苏瑶解说间隙,利用音效混流做掩护,传输了这段内容。”
这不是偶然泄露。
沈逸的声音低了一度,“是试探性投放。
如果没人现,说明我们的情报网存在盲区;如果反应过激,则暴露我们的应对层级。”
林悦没接话,而是重新播放那段关键语句。
这一次,经过系统重构,完整句子清晰浮现:
“能力剥离原型机已完成三轮测试,目标锁定‘夜莺’及其关联者。”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她抬眼看主屏,那行字还停留在那里,黑底白字,毫无修饰,却比任何警告都更具压迫感。
“他们要做的不是干扰系统……是要彻底删除玩家的能力绑定?”
她声音压得很低,“就像当年林悦那次意外?”
不完全是。
屏幕上缓缓浮现新信息,“当年的维度裂隙事件是系统漏洞引的意识融合,而这台装置,是主动逆向解析玩家与系统的连接协议,进行根除式清除。”
林悦猛地记起什么,“你说过,那种技术需要极高精度的神经锚定抑制模块,而且必须基于真实用户数据建模……他们哪来的样本?”
答案只有一个。
沈逸停顿半秒,“他们已经做过实验。
不止一轮。
只是没公开。”
林悦的手指落在键盘边缘,指尖凉。
这意味着,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有玩家成了试验品。
悄无声息地消失,连账号都没留下痕迹。
“我们现在怎么办?”
她问,“如果这消息是真的,下一个就是我,或者你。”
先确认技术可行性。
沈逸的回应没有迟疑,“联系科研团队,仅限核心成员知情。
不能走常规通道。”
林悦点头,立即切换至加密信道,将原始录音、解码过程、声纹分析打包成独立文件包。
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