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轨“战术干扰风险指数”
。
a轨初始值为638,b轨为291。
系统提示:当前安全区间为b轨低于35,a轨可通过非核心节点优化提升。
“我们接受基础框架。”
对面终于回应,“但需要你们在场小组赛后,提交具体执行方案。
品牌方希望看到可量化的视觉输出。”
“方案可以做。”
沈逸点头,“但必须由我主导设计流程,你们提供反馈,而非直接指定动作。”
对方迟疑两秒,同意。
会议结束,虚拟空间关闭。
沈逸摘下神经连接环,现实中的训练室只剩下终端待机的微光。
他没有立即起身,而是将战术日志与会议录音合并导入系统,启动双轨模型的深度演算。
a轨数据开始波动:若在加载界面采用三角站位,中心位为“夜莺”
,两侧队员同步抬手动作,辨识度可提升至713;若在胜利结算时加入o8秒定格动作,传播留存率预计增加185。
b轨同步监测:此类动作若生在技能冷却期间,干扰指数维持在264,属安全范围。
系统弹出建议:“可设计一套模块化行为序列,仅在非战斗时段激活,避免与战术指令冲突。”
沈逸调出角色模型界面,开始尝试组合动作节点。
他将“夜莺”
的法杖抬起角度设为45度,配合脚步微调形成固定姿态;团队集结时,设定林悦为信号触者,其释放护盾技能后的o5秒内,其余队员同步完成手势响应。
模型推演显示:整套流程耗时12秒,生在技能间隙的概率为876,b轨风险值回落至249。
他正准备保存方案,系统突然弹出新提示:“检测到行为序列与‘东瀛影武’战队开场动作相似度达613,建议调整手势轨迹以避免误判。”
沈逸暂停操作,重新调取影武战队的开场录像。
对方三人呈扇形展开,主法师左手前伸,掌心向上。
他对比自己设计的动作——右手持杖上扬,掌心向侧,虽形态不同,但数据流的运动曲线确有重叠。
他修改手势角度,将法杖由斜上举改为垂直轻点地面,同时增加长袍下摆的数据粒子扩散效果。
新模型生成,相似度降至192,a轨曝光潜力微降至697,仍在可接受区间。
系统提示:“模块化行为序列已封装,命名‘夜莺之印’,可绑定至非战斗状态自动触。”
他正要关闭界面,终端突然震动。
一条来自赞助商的补充信息弹出:“品牌方建议,‘夜莺’形象可适当强化女性特征,以增强观众情感共鸣。”
沈逸盯着这句话三秒,系统自动捕捉到情绪波动值上升,随即启动“冷静增幅”
二级协议。
视野中,“隐藏身份加持”
模块亮度增强,攻击、闪避、防御三项隐性属性同步提升5。
他没有回复,而是将这条信息标记为“待处理”
,并将其纳入“形象策略推演”
的风险评估池。
系统开始模拟:若角色外观调整,团队成员反应概率分布、观众舆情走向、对手战术预判偏差等变量逐一浮现。
推演进行到第七分钟,a轨突然跃升至751——若“夜莺”
在胜利时刻增加一次转身动作,长与法袍形成螺旋数据流,直播镜头捕捉率预计提升228。
但b轨同步攀升至337,接近安全阈值。
系统警告:“动作延迟风险增加,若转身生在残局清场前o5秒内,可能导致视野盲区暴露。”
沈逸将转身动作后置,绑定至比赛结算动画启动瞬间。
新数据刷新:a轨724,b轨283。
他保存方案,准备退出系统。
终端屏幕却在此时自动跳转,弹出一条未加密的内部消息:“林悦申请查看最新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