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瞬间刷屏,有人截图对比,有人翻出旧比赛录像,质疑声与猜测声交织。
林悦看到这条直播切片,手指顿了顿。
她点开“夜莺”
的宣传视频,再次回放那个微笑的瞬间。
系统后台悄然记录:【面部肌肉运动轨迹重合度:931】,但未触警告。
沈逸调出“策略模拟空间”
,输入当前传播数据、用户画像、平台算法偏好。
系统推演七十三万次,最终锁定最佳布时间与话题组合。
他退出模拟,打开匿名专栏后台,撰写一篇题为《从“夜莺”
看电竞表演的未来》的分析文。
文中以学术口吻解析战术编排的精确性、角色塑造的符号意义、以及“表演与竞技”
的边界消融。
文章末尾,他引用了一句未署名的话:“真正的表演,是让观众忘记脚本的存在。”
文章布后两小时,被三家主流电竞媒体转载。
评论区迅分化:一派认为“夜莺”
不过是精心包装的人设,另一派则坚称她的操作已越剧本控制。
争议越大,热度越高。
二十四小时内,活动话题升至热搜第七,赞助商私信询问能否追加曝光资源。
林悦看着飙升的数据,轻声说:“他们真的在讨论我们了。”
沈逸没有回应。
他调出系统日志,现“情感模拟核心”
的能耗值仍在缓慢上升,较基准值高出12。
他点开数据源记录,看到【动态混淆层】已成功注入三组虚假呼吸样本,分别关联不同性别与年龄层的玩家模型。
而林悦修改的ar代码中,那道伪装成调试信息的反向追踪指令,正安静等待下一次触。
赞助商的消息再次弹出:“希望增加一场预热直播,由‘夜莺’亲自出镜,回答粉丝提问。”
沈逸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
他知道,对方在试探——试探“夜莺”
是否真能独立回应,还是仅限预录内容。
一旦答应,风险指数将直线上升。
他调出“隐藏身份加持”
模块,查看形象切换准备度:963。
足够应对常规直播,但若被要求即兴互动,微表情同步仍存在o2秒延迟风险。
林悦凑过来:“我可以和她一起上,分担压力。”
沈逸沉默片刻,敲下回复:“可以直播,但问题必须提前提交,由团队审核。”
对方很快回应:“接受,但希望‘夜莺’能展现更多个人特质,不要太像机器人。”
沈逸冷笑,指尖在键盘上敲出最后一行指令:将“情感模拟核心”
的情绪反馈逻辑临时调高15,允许在预设范围内生成即兴回应。
同时,他在后台新建一个监控任务,实时比对“夜莺”
语音与林悦过往语音样本的声纹特征,一旦匹配度过7o,立即启动混淆协议。
林悦开始整理粉丝提问。
大多数是技术类问题,也有几个关于“夜莺”
性格与游戏理念的。
她看到一条:“你打游戏时,会笑吗?”
犹豫了一下,勾选通过。
沈逸扫了一眼问题列表,没有阻止。
宣传节奏已成,流量洪峰初现。
战队粉丝数突破十万,赞助商态度从质疑转为期待。
沈逸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干扰尚未浮出水面,而那股来自星穹科技的信号,仍在暗处徘徊。
他关闭所有窗口,调出最后一份数据报告。
屏幕中央,一条曲线突然跃起——某个未注册的爬虫程序正在抓取“夜莺”
的呼吸频率波形图,ip路径经过三次跳转,最终指向一个未授权的外联节点。
沈逸没有立即拦截。
他在后台输入指令:【启动混淆协议,释放虚假情感数据包,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