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到时候,阿禾就能在院子里跑,您也能安心放羊、种地,不用再怕他们来抢了。”
李老汉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站起来,擦了擦眼睛:“蒙都尉,我去!
就算不为别的,也为了阿禾能好好过日子!”
王二柱听说后,也找到了蒙恬:“都尉,我想去筑堡垒,可我爹的伤……”
蒙恬笑了笑:“你爹的伤,郡里的医官会来看。
你要是去筑堡垒,每天能领半块肉干,还能学武艺——以后再遇到匈奴人,你就能保护你爹了。”
王二柱眼睛一亮:“真的能学武艺?”
“当然,”
蒙恬说,“等堡垒筑得差不多了,我就派老兵教你们射箭、劈刀。”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了筑堡垒的队伍。
黑风口的山壁下,每天都有上百人在忙碌——有的搬石头,有的挖土,有的和泥。
蒙恬每天都会去工地,有时候帮着搬石头,有时候给百姓们讲怎么筑堡垒更结实。
他还规定,凡是参与筑堡垒的百姓,每天除了管饭,还能领一小把盐巴,这在缺盐的边境,可是很金贵的东西。
赵平看着工地上热闹的景象,对蒙恬说:“没想到百姓们这么积极。”
蒙恬望着远处忙碌的身影,说:“他们不是为了盐巴,是为了自己的家。
只要让他们知道,这件事和他们有关系,他们就会愿意干。”
堡垒筑得很快,不到一个月,黑风口的堡垒就初具规模。
堡垒是用石头和黄土砌成的,有两丈高,三丈宽,上面有箭楼,四周挖了护城河,河里灌满了从黄河引来的水。
站在堡垒上,能清楚地看见远处的土路,只要有匈奴人来,箭楼上的士兵就能第一时间现。
堡垒筑好的那天,李老汉和王二柱都来了。
他们站在堡垒下,仰着头,看着上面飘扬的黑色秦旗,心里满是踏实。
蒙恬走上堡垒,对百姓们说:“从今天起,这座堡垒就叫‘镇朔堡’,有它在,朔方的风沙,就吹不进我们的家园了!”
百姓们欢呼起来,声音在山谷里回荡。
那天晚上,镇朔堡里升起了炊烟,士兵们和百姓们一起煮了羊肉汤,围着篝火唱歌。
李老汉看着阿禾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一块烤羊肉,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里想:要是一直能这样,就好了。
四、民防弓声
堡垒筑好后,蒙恬就开始组织百姓训练。
他从秦军里挑选了十个老兵,每个村子派一个,教百姓们武艺。
王二柱所在的村子,来了个叫张强的老兵,张强以前是秦军中的弩手,射箭很准。
第一天训练,张强把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召集到空地上,手里拿着一把秦弩:“这弩,比弓箭好射,力道也大,五十步内,能穿透匈奴人的皮甲。
你们要学的,就是怎么瞄准,怎么上弦。”
王二柱拿起弩,试着拉了拉弦,可怎么也拉不动。
张强走过来,教他用脚蹬着弩身,双手用力拉弦:“记住,脚要站稳,腰要用力,这样才能拉得动。”
王二柱按照张强说的做,果然把弦拉上了。
他瞄准远处的稻草人,扣动扳机,弩箭“嗖”
地一声飞出去,正好射中稻草人的胸口。
“中了!
我中了!”
王二柱兴奋地叫起来。
其他百姓也跟着学,一开始大家都很生疏,有的拉不动弦,有的射不准,但没人放弃。
李老汉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学射箭,但他主动帮着搬弩箭,给大家送水。
妇女们则在村里组织起来,有的缝补铠甲,有的准备干粮,有的负责传递消息——她们约定好,一旦看见烽燧冒烟,就立刻敲锣,让村里的人做好准备。
蒙恬经常去各个村子查看训练情况。
有一次,他到了王二柱的村子,看见张强正在教大家劈刀。
蒙恬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