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盟火:秦魏联兵伐韩记
第一章盟旗猎猎映河西:咸阳城外的渭水渡口,秋阳正烈。
商鞅立于高台上,望着缓缓驶来的魏国使团船队,玄色朝服下摆被河风掀起,如墨色浪潮般翻动。
他左手按在腰间佩剑的剑柄上,那剑鞘上雕刻的夔龙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是秦孝公亲赐的“定秦剑”
,象征着他经略河西、号令秦军的权柄。
“商君,魏使魏章已登岸。”
身后传来蒙恬的声音,年轻将领铠甲上的铜扣还沾着晨露,“此人乃魏武侯之孙,早年随庞涓习兵法,在魏军中颇有威望。”
商鞅颔,目光落在渡口那支魏国使团上。
魏章身着紫色朝服,腰悬玉带,身后跟着二十余名披甲卫士,虽面带笑意,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
两国积怨数十年,从河西之地的反复争夺到上郡之战的生死搏杀,血海深仇绝非一纸盟约便能消融。
此次联兵伐韩,不过是利益驱动下的暂时联手,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魏将军远道而来,辛苦了。”
商鞅迎上前去,拱手为礼,语气平淡却不失礼数,“寡君已在宫中设下酒宴,为将军接风洗尘。”
魏章亦拱手回礼,目光扫过商鞅身后的秦军仪仗——三百名精锐锐士手持长戟,戟刃在阳光下连成一片寒光,队列严整如磐石。
他心中暗叹:秦国经商鞅变法十余年,竟已强至此番境地,当年那个被魏国随意欺凌的西陲小国,如今已是足以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强国。
“商君客气。”
魏章笑道,“此次奉我王之命而来,一是为巩固秦魏盟约,二是商议联兵伐韩之事。
韩国近年依附齐国,屡次侵扰我魏境南部,若不惩戒,恐难安边境。”
商鞅心中了然。
魏国虽仍为中原霸主,却已不复当年庞涓在世时的锋芒,东部受齐国压制,南部遭韩国袭扰,此次拉上秦国,既是想借秦军之力打压韩国,也是想将秦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减轻自身西部边境的压力。
“韩国占据宜阳、新城等要地,控制洛水航运,若能夺取,不仅可削弱韩国,更能打通秦国东出中原的通道。”
商鞅语气平静,却点出了秦国的核心诉求,“寡君之意,秦魏联军由我与魏将军共同统领,秦军出三万,魏军出两万,会师于河西的少梁城,再挥师东进,直取宜阳。”
魏章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道:“商君果然爽快。
我魏军已在河东集结完毕,只需十日,便可抵达少梁。”
两人并肩走向咸阳城,沿途百姓见了商鞅,纷纷驻足行礼,口中高呼“商君万岁”
。
魏章看在眼里,心中更添几分复杂——在魏国,从未有大臣能得百姓如此拥戴。
他忽然想起临行前魏王的叮嘱:“商鞅此人,乃当世奇才,却也野心勃勃,联秦伐韩,需时刻提防,莫让秦国占了便宜。”
三日后,商鞅率领三万秦军从咸阳出,前往少梁与魏军会师。
秦军将士皆身着黑色铠甲,手持秦剑与长戟,背负弓弩,队列如长龙般绵延数十里。
蒙武、蒙恬父子率军在前,王翦率五千锐士为后卫,粮草辎重由赵二柱率领的民夫队伍运送——当年那个为秦军引路的农户,如今已因军功升至“公士”
爵位,负责粮草调度。
“商君,魏军已在少梁城外扎营。”
蒙恬策马来到商鞅身边,指着前方的营寨,“魏章派来使者,说要与您商议攻城方略。”
商鞅勒住马缰绳,望着远处魏军的营寨——营寨布局规整,鹿角、壕沟一应俱全,不愧是中原强军。
他沉吟片刻,道:“传令下去,秦军在魏军西侧扎营,营寨之间留一箭之地,谨防意外。”
入夜后,少梁城内的一处驿馆中,商鞅与魏章相对而坐,案上摆着地图与酒菜。
魏章指着地图上的宜阳,道:“宜阳乃韩国西部重镇,城墙高两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