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征战,百姓也需休养生息啊。”
秦孝公起身,走到殿门口,望着宫外湛蓝的天空,语气带着一丝感慨:“商君说得对,今日的退让,便是明日的祸患。
河西之地,咱们等了几十年才夺回来,绝不能再失去。
至于百姓,待盟约签订,咱们推行新法,鼓励耕织,用不了几年,百姓的日子定会好起来。”
商鞅也上前一步:“君上放心,臣已让人探查过,魏国国内矛盾重重,魏惠王沉迷享乐,朝中大臣各怀心思,此次河西兵败,早已让魏国元气大伤。
他们若不答应咱们的条件,根本无力再与我大秦抗衡。”
三日后,郑安平再次走进咸阳宫,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多了几分笃定。
他捧着新的国书,躬身禀报道:“君上,我王已答应大秦所有条件,汾阴、皮氏二城的舆图、户籍,以及归国秦民的名册,都已带来。
太子魏卬也已在城外待命,随时可入秦为质。”
秦孝公接过国书,仔细翻阅着,确认无误后,递给身旁的商鞅。
商鞅看过之后,点头道:“君上,文书无误,可以签订盟约。”
盟约签订之日,咸阳宫广场上挤满了百姓。
当秦魏两国使者在盟约上签下名字,盖上国玺的那一刻,广场上爆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布帛,高声呼喊着“君上万岁”
“商君万岁”
,声音传遍了整个咸阳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郑安平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魏国在河西的统治彻底结束,而秦国,将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西方。
盟约签订后,商鞅亲自前往城外,迎接归国的秦民。
当第一批秦民看到身着绯色朝服的商鞅,纷纷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多谢商君,多谢君上,我们终于回家了!”
商鞅扶起为的一位老者,语气温和:“老人家,快起来。
如今河西已归大秦,你们再也不用背井离乡了。
回去之后,好好种地,朝廷会按照新法,给你们分田亩,免徭役,日子定会越过越好。”
老者连连点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周围的秦民也纷纷欢呼起来,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与此同时,魏太子魏卬在士卒的护送下,走进了咸阳城。
他看着街道两旁欢呼的秦民,心中充满了屈辱和不甘。
但他也知道,如今魏国国力衰退,只能暂时隐忍,待日后有机会,再报今日之辱。
商鞅早已料到魏卬的心思,他亲自将魏卬安置在驿馆,语气平淡地说:“太子殿下,在咸阳的日子,你尽可安心。
只要魏国遵守盟约,十年之后,你便可平安归国。
但若魏国敢有异动,休怪我大秦不客气。”
魏卬冷哼一声,没有说话。
他知道,商鞅这是在警告他,也是在警告魏国。
接下来的日子里,商鞅忙着处理河西之地的事务。
他派人前往汾阴、皮氏二城,接管城池,安抚百姓,推行新法。
同时,他还下令修缮郑国渠,扩大灌溉面积,让更多的土地变成良田。
秦孝公也十分重视河西的展,他多次前往河西巡查,了解百姓的生活情况,鼓励百姓耕织。
在君臣二人的共同努力下,河西之地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安居乐业,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秦国的国力也日益强盛。
而在魏国,魏惠王得知秦国在河西推行新法,国力日渐强盛,心中悔恨不已。
他想要反悔盟约,却又忌惮秦国的实力,只能在宫中唉声叹气。
朝中大臣也纷纷劝谏,希望魏惠王能励精图治,重振魏国,但魏惠王早已没了往日的雄心壮志,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对朝政不闻不问。
十年后,魏太子魏卬如期归国。
此时的秦国,早已不是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