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沉,关中平原的麦浪在晚风里翻涌着金波,劳作了一日的农人李伯直起身,腰间的草绳松了半截,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喉间不自觉地哼出一段调子。
“麦尖儿黄,镰刀亮,收完新麦换米粮哟——”
歌声不高,却像带着麦香的风,顺着田埂飘向远处,正在捆麦秆的邻人听见,也跟着接了句“换米粮,养娃娃,来年再种好庄稼”
,一唱一和间,疲惫似是被这调子悄悄卸去了大半。
这便是秦国随处可见的景象——民间歌谣,如田间的野草般蓬勃生长,藏在百姓的衣食住行里,唱着岁月的烟火,也织着时代的纹理。
秦国的民间歌谣,从不是凭空生出的曲调,而是百姓把日子过成了歌。
它们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也映着人们劳作、婚嫁、节庆里的喜怒哀乐。
若说歌谣有根,那根便深深扎在秦国的土地上,扎在百姓的生活里,在关中的平原、巴蜀的山地、沿海的渔村,长出各不相同却同样鲜活的模样。
关中之地是秦国的腹地,沃野千里,农耕达,这里的歌谣便多与农事相关,被称作“农谣”
。
农谣的调子大多质朴明快,像田埂上的阳光,直白又温暖,歌词里全是农人的经验与期盼。
春耕时,犁田的汉子牵着牛走在田里,会唱“惊蛰响,犁耙忙,深耕细作土生香”
,提醒着同伴时节不等人;夏耘时,妇女们坐在田埂边除草,手里的活儿不停,嘴里的歌也不停,“杂草除,禾苗舒,暑天多浇三分水”
,字句里都是侍弄庄稼的细致;到了秋收,更是农谣最盛的时候,打谷场上的石碾子转着圈,人们围着谷堆唱“谷穗沉,谷场喧,颗粒归仓笑开颜”
,歌声里满是丰收的踏实。
这些农谣不只是消遣,更是农人的“活账本”
与“节气表”
。
老一辈的农人说,他们学农时,先学的不是犁耙,而是歌谣。
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这句短谣,比官府张贴的农时告示更易记,也更贴心;还有“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提醒着小满时节若雨水不足,麦子便可能减产,世代农人靠着这些歌谣,把节气与农事的关联刻进了骨子里。
李伯便是听着农谣长大的,他至今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下地,父亲唱“伏天热,莫歇晌,趁晴多晒粮”
,他跟着哼,不知不觉就懂了伏天晒粮的重要性。
如今他也把这些歌谣教给儿子,“唱着歌干活,不觉得累,还能把老祖宗的法子传下去”
,李伯笑着说,手里的镰刀又快了几分。
巴蜀之地多山多水,物产丰饶,这里的歌谣带着山地的灵秀与江水的绵长,被称为“山歌”
。
巴蜀的山歌调子多高亢婉转,像山间的溪流,能绕着山梁转几个弯,歌词里常藏着巴蜀人的幽默与豁达。
山里的樵夫上山砍柴,背着柴刀走在石阶上,会唱“山高林密路弯弯,砍捆柴禾下山岗,柴米油盐全靠它,日子虽苦心里甜”
,歌声在山谷里回荡,连鸟儿的鸣叫都似是在应和;江边的纤夫拉着船逆流而上,号子般的山歌震得江水都似在晃动,“嘿哟!
拉纤绳,踏江滩,江水再急咱不怕,把船拉到码头边”
,粗哑的嗓音里满是不服输的劲儿;还有山里的姑娘采桑时唱的歌,“桑叶绿,桑果红,采桑姑娘笑盈盈,织出丝绸做新衣,等着情郎来提亲”
,甜美的调子像桑果的汁水,能甜到人的心里去。
巴蜀的山歌里,还藏着独特的“对歌”
习俗。
每逢赶场日,年轻男女会在集市旁的山坡上对歌,你唱一句“高山有棵相思树,谁能懂我相思苦”
,我便接一句“相思树旁我等候,愿陪阿哥到白头”
,歌声里藏着心意,也藏着巴蜀人的浪漫。
有一回,巴县的阿牛看上了邻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