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秦简:隶书新风
咸阳城的晨光刚漫过城墙,竹简坊的匠人便已升起炊烟。
李斯站在坊外,指尖拂过晾晒的竹简,那些刻着工整篆书的竹片泛着温润的光泽,却让他眉头微蹙——昨日送抵丞相府的户籍文书堆了半间屋,篆书笔画繁复,隶臣妾抄录三日才完成三成,若遇战事急报,这般书写度怕是要误了大事。
“李大人,新采的竹料晾透了,您要的篆书范本已刻好。”
坊主捧着一卷竹简上前,竹片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个篆字线条匀净,是咸阳城内少有的好手艺。
李斯接过竹简,目光却落在坊角伏案书写的少年身上。
那少年约莫二十岁,青布衣衫沾着墨渍,手中毛笔并非篆书常用的尖毫,而是将笔锋剪去少许,写出来的笔画横平竖直,比篆书少了许多曲绕。
“你写的是何字体?”
李斯走近时,少年正将写好的竹简摞起,竹简上“仓廪实而知礼节”
六个字,笔画间没有篆书的圆转缠绕,竖画收笔处带着细微的波磔,像初春新的柳枝般利落。
少年慌忙起身行礼,自称程邈,原是上郡狱吏,因得罪郡丞被贬为竹简坊抄手:“大人,这是小吏在狱中抄录案卷时琢磨的写法。
篆书圆笔难写,狱中竹简紧缺,我便试着将笔画改直,省了不少功夫。”
李斯拿起程邈写的竹简,指尖顺着笔画游走,只觉比篆书更易辨认,书写时无需反复回旋笔锋。
他忽然想起前日巡访栎阳时,市集里的商贩用炭在木板上记账,画的符号也多是直笔,虽不成体系,却与程邈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且写‘秦并天下’四字,用你这字体。”
李斯递过毛笔,程邈深吸一口气,提笔落墨,笔尖在竹简上划过,横画略粗,竖画劲挺,不过片刻,四字便跃然竹上,比篆书快了近一倍。
“此字若能推广,文书传递效率可增数倍。”
李斯心中一动,当即命程邈随他回府。
途经西市时,他特意绕到书肆,书肆老板正对着一堆帛书叹气——近来文人雅士偏爱在帛书上题诗,可篆书费墨费工,一匹帛书只能写百余字,不少顾客嫌太贵。
李斯将程邈写的竹简递给老板,老板眼睛一亮:“这字好认又好写!
若用这字体抄录《诗经》,一匹帛书能多写五十余字,定能卖得好。”
回到丞相府,李斯即刻将程邈的字体样本呈给秦始皇。
始皇正为各地文书格式不一烦忧,见样本上的字体简洁流畅,当即命人取来笔墨,让程邈在竹简上书写律法条文。
程邈凝神挥毫,不过半个时辰,便写好了平日里隶臣妾需一个时辰才能抄完的内容。
始皇抚掌大笑:“此字便于书写,当为隶书,可在全国推广!”
旨意传下,咸阳城内的文人墨客却多有抵触。
博士淳于越在稷下学宫召集弟子,指着程邈写的隶书样本怒斥:“篆书乃先祖所创,形若龙凤,寓意深远。
此等直笔俗字,岂配登大雅之堂?”
他的弟子们纷纷附和,将隶书贬为“市井之字”
,甚至有人故意在街头用篆书书写檄文,讥讽隶书失了书法的雅致。
程邈得知后,并未争辩,只是闭门钻研隶书的笔法。
他现篆书的圆转笔画虽美,却不适合快书写,便将篆书的“弧笔”
改为“直笔”
,保留关键笔画的同时,简化了多余的缠绕。
为了让隶书更具美感,他还在横画收笔处加入细微的“雁尾”
,竖画起笔处稍作顿挫,使字体既工整又不失灵动。
这日,程邈带着新写的隶书作品前往东市的“墨香阁”
。
墨香阁是咸阳城文人聚集之地,阁内挂满了篆书名家的作品。
程邈刚将隶书《仓颉篇》挂起,便引来一片议论。
“这字太过直白,少了篆书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