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上的家国
咸阳城的晨光刚漫过城墙,主籍吏李斯便握着一卷泛黄的旧户籍册,站在了廷尉府的石阶下。
石阶缝隙里还凝着昨夜的霜气,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简册边缘——那上面用秦隶歪歪扭扭记着“户主梁仲,男,四十六,农,田三亩,牛一头”
,字迹被岁月浸得暗,像是随时会从竹简上剥落。
“李吏,廷尉召你呢。”
守府门的小吏朝他扬了扬下巴。
李斯深吸一口气,将简册拢在怀中,迈过门槛时,听见廷尉府内传来此起彼伏的争执声。
廷尉王绾正对着满案的简册皱眉,见李斯进来,指了指案上摊开的几卷:“你自己看。”
李斯俯身去看,一卷来自陇西郡的户籍册上,“户主张五,男,廿三”
的字样旁,被人用墨笔添了“亡”
字,却没注明年月;另一卷蜀郡的册子里,同一户人家的人口数,春季报“三”
,秋季报“五”
,墨迹新旧不一。
“前日陇西遭蝗灾,官府按户籍赈粮,却查出三成‘在籍’之人早已迁走;蜀郡征徭役时,更是多报了两百余丁男。”
王绾的手指重重敲在简册上,“旧籍十年未核,如今就是一堆废纸!
大王要的是‘治民如治丝,缕缕分明’,你说,这户籍该怎么完善?”
李斯垂眸看着案上的简册,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南郡巡查时的情景。
那时他路过一个叫“柳村”
的村落,村正抱着一堆竹简哭丧着脸说,村里有户人家的儿子去咸阳做了工匠,却没在户籍上注明,去年征军时,官府硬是把老父拉去充了数。
“若户籍能记清每个人的去向、营生,何至于此?”
他当时在心里叹道。
“廷尉,”
李斯直起身,声音里带着几分笃定,“旧籍之弊,在‘疏’与‘滞’。
疏则信息不全,滞则更新不及时。
若要完善,需从‘记’‘核’‘用’三端入手。”
他伸手从怀中取出自己画的户籍草样,上面用朱笔分了四栏:“人口”
栏注“姓名、年龄、性别、亲属关系”
,“职业”
栏标“农、工、商、吏”
,“财产”
栏列“田亩、房屋、牲畜、器物”
,最后一栏是“异动”
,留着空白待填。
王绾眯眼细看,手指在“异动”
栏上顿了顿:“这栏作何用?”
“凡迁徒、婚嫁、亡故,皆记于此,每季度由乡吏核对更新。”
李斯解释道,“且需规定,百姓凡有异动,三日内必向乡吏报备,否则一户受罚。”
王绾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这主意,倒合了大王‘精细化’的心思。
明日早朝,你随我面圣。”
第二日早朝,秦王嬴政听了李斯的提议,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噼啪”
声,李斯的后背渐渐渗出冷汗,却听见秦王忽然开口:“李吏,你说的‘记全’‘核勤’,朕准了。
但这户籍,不能只藏在官府的库房里,要让它‘活’起来。”
嬴政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扫过众臣:“去年关中大旱,朕让官府开仓放粮,却有人拿着假户籍冒领;今年征调民夫修郑国渠,又有地方官虚报人数,克扣粮草。
这户籍,既要能帮官府管民,更要能帮百姓安生。”
他看向李斯,“你去牵头,先在咸阳周边三县试点,三个月后,朕要看到成效。”
李斯领了旨,当天便带着十余名吏员去了咸阳东郊的高陵县。
高陵县丞赵平听说要试点新户籍,脸上满是为难:“李吏,咱县下辖十二个乡,有些乡离县城百十里地,要逐户登记核对,怕是……”
“赵丞,”
李斯打断他,指了指身后的吏员,“我们分五组,每组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