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疆新象
咸阳宫的铜钟在晨雾中敲响第三声时,陇西郡守赵陀已站在郡府的沙盘前。
案上摊开的《郡县考绩簿》墨迹未干,西城县令李信昨日送来的竹简还带着关外的风尘——那个三年前还需要驻军协防的边境小县,如今已在考绩中位列上上等。
赵陀的手指划过沙盘西侧的隆起,那里代表着祁连山脉的余脉。
三年前他初到陇西时,这片土地上能叫出名字的城邑不过五座,如今新增的十二个县城在沙盘上如星辰般散落。
最西端的西城曾是匈奴人的牧场,如今夯土城墙已高三丈,环城的农田里新播的粟种正待破土。
一、西城新貌
李信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城墙上正在铺砖的民夫们笑出声。
三个月前他还在愁如何让流民定居,现在西城的户籍簿上已登记了三千二百户人家。
街角的铁匠铺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那是从临淄迁来的匠人正在打造新式犁铧,这种带铁刃的农具能让开荒效率提高三成。
&0t;大人,胶东郡的纺织匠人到了。
&0t;县尉匆匆跑来,手里攥着通关文牒。
李信眼睛一亮,跟着县尉往东门走去。
三辆马车停在城门口,车帘掀开,走下来五个抱着织机零件的妇人,为的中年女子正是胶东郡举荐的织锦名师陈婆。
&0t;李大人不必多礼,&0t;陈婆拍了拍身上的尘土,&0t;胶东郡守特意嘱咐,把改良的脚踏织机带来了。
&0t;她指着马车上的木架,&0t;寻常织机一人一日能织三尺布,这个能织六尺,还能织出花纹。
&0t;
李信忙让人把织机抬到新落成的工坊。
沿途经过集市时,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卖陶器的摊位上摆着来自蜀郡的青釉瓷,隔壁的胡商正用生硬的秦语和百姓讨价还价。
穿粗布短打的少年扛着新打的锄头走过,那锄头的铁刃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放在三年前,这样的铁器在西城能换一头耕牛。
工坊里早已聚集了二十多个年轻妇人。
陈婆让人组装好织机,脚踏木板的瞬间,综片起落间竟织出了简单的云纹。
人群里爆出惊叹,一个梳双丫髻的少女忍不住伸手去摸:&0t;陈婆婆,这真的是机器自己织出来的?&0t;
&0t;要用心学才会。
&0t;陈婆笑着点头,&0t;郡守说西城的羊毛好,学会了这个,冬天就能织出带花纹的毡毯,能卖好价钱。
&0t;
夕阳西下时,李信在城楼上望着城外的农田。
新垦的土地像块巨大的棋盘,渠水沿着郑国渠延伸来的支脉流淌,在暮色中泛着微光。
三年前他刚到任时,这里的百姓连像样的农具都凑不齐,如今每个里正都能说出自家的存粮够吃多少个月。
二、南郡来使
陇西城的集市比往日热闹了数倍。
南郡使者带来的船队停在渭水码头,船上卸下的不仅有江汉平原的稻米,还有三十个捧着竹简的文吏。
他们带来的《南郡农桑要术》在郡府大堂前被抄写成数十份,很快就要分到各县。
&0t;赵郡守请看这个。
&0t;南郡主薄王绾展开一卷帛书,上面绘着曲辕犁的图样。
&0t;我们那边的匠人改了犁梢的角度,一个人就能拉动,比原来省力三成。
&0t;他指着图样上的铁制犁铧,&0t;南阳郡的铁匠铺能批量打造这个,我们已经让他们给陇西送了五百具。
&0t;
赵陀的手指抚过帛书上的线条,南郡的稻作技术一直是各郡学习的典范。
去年派去江陵学习的三个农官带回了育秧法,让陇西的粟米产量提高了两成。
现在看到这改良的农具,他忽然想起西城附近那些坡度较陡的荒地——或许用这种犁就能开垦。
&0